崔彤
泰國曼谷的中國文化中心 由兩組建築單元錯動 |
動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 總體佈局的新模式 |
---|
引用: http://www.adcas.cn/xinwen161013.htm
2016-10-23中國勘察設計協會第八批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評選結果揭曉。中科設計崔彤被評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本次評委會從全國眾多工程勘察設計單位候選人中提名了28個專業共70位設計師,其中建築專業8人。中科院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崔彤以綜合排名第三的成績,當選建築專業“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崔彤,中科院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建築師;中國科學院大學建築研究與設計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師分會理事;外交部駐外機構工程建議諮詢專家;中國美術家協會建築藝術委員會委員;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專家諮詢組專家;《科研建築設計規範》主編。2001年獲“中國科學院青年文明獎”,2003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創新文化先進個人”,2005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7年獲得第一屆“全球華人青年建築師獎”, 2012年入選“當代中國百名建築師”。
崔彤積極倡導研究型設計與教育。2011年,與中科院研究生院合作創辦建築研究與設計中心,逐步形成了設計實踐、研究、教育相結合的工作機制。他主張從研究入手,關注整體性、強調系統化,建築創作更多地關注於當代性下的空間景象和建構邏輯的呈現。他帶領中科設計多專業設計團隊,多次擔任國家級及中科院重大項目的設計主持人和負責人,先後獲得國家獎項5次,省部級獎項20餘次。
崔彤的部分獲獎作品有:中國科學院圖書館(2004年度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金獎)、中科院研究生院中關村園區教學樓(2005年度北京市第十二屆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國家動物博物館和中科院動物研究所(2009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建築工程銀獎)、曼谷文化中心(2015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公共建築一等獎)、國家開發銀行(2015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公共建築一等獎),其他代表作品還包括京東商城總部、北京林業大學學研中心、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通遼文明之光文化館、輝煌時代大廈、歌華大廈、光大國際中心、化學工業出版社以及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栖湖新校區、計算技術研究所、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科研樓、電子所科研綜合樓、遙感衛星地面站總部、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生態樓和中國科技大學體育館等。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是中國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國家級榮譽稱號,由中國住建部根據《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評選與管理辦法》規定,每兩年(偶數年)評選一次。
泰國曼谷的中國文化中心
引用: http://www.ikuku.cn/project/taiguomangu-zhongguo-wenhuazhongxin-cuitong
位於泰國曼谷的中國文化中心,由兩組建築單元錯動連接成“Z”形體塊,構成二個外部空間:一個外向型面向社會和民眾的廣場;一個內向型靜謐的中國園林。建築與外部空間的嵌套式的關係使之成為整體。庭院和廣場與建築內部空間的聯繫,通過內外空間不斷地過渡與轉化形成具有“東方時空”理念的場所。
“文化中心”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外交空間,是中國文化傳播和中泰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它不可避免的要回答“中國化”“泰國性”等問題。儘管“圖像式”“形式化”的語言是一種常用表徵手段,但“標籤”終歸不能全面回答“中國化”問題,對於在異邦的中國文化中心首先體現在為“活動者”提供一個吸引人的、滲透著中國文化的探訪空間,它既不應該是強加式的,也不應該是簡單複制出來的,而是在特殊的土壤中被培養出來,併或多或少具有改良的特質,好像是中國的“種子”被移植到異國他鄉存活後才顯示出活力。文化中心的建構也同樣基於“生物學”的生存方式,並對當地的氣候、環境做出回應,在這一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包括生長、適應、改良、變異,正如同佛教進入中國和泰國被改良為不“範式”的佛教,其基因的改變是自我生存機能的調節,以便得到進化和重生,因此文化中心的建構其實在於場所的重構,包含著適應環境、改造環境和表達環境,這一過程伴隨著謹慎“優選”傳統文化的基因,在地脈與文脈的培養中,促進一種交融的文化。
建築形態通過水平密檐尋求中國古典建築的相關性,正面的中國建築形態特徵體現在水平向的延展,側面關注垂直向度上的重疊,尋找與泰國寺廟建築的相關性。而這一形態的根本出發點是對當地濕熱氣候的回應。
泰國曼谷屬低緯度熱帶氣候,特殊環境也孕育了特殊的種群和文化。作為建築的基本設計架構,“防雨”、“遮陽”、“通風”,其實早已存在於林木之中。我們的設計程序是觀察、發現,並選取最俱生命特徵的自然建構體;設計的方法論源於自然秩序而發展至輝煌的中國木構體系,重新還原給自然,在這個重構空間的過程中中國式的建構體系在“進化”,彷彿於熱帶叢林中的造物,架構的空靈、懸挑技藝、生長邏輯,在這片溫潤的地脈中衍生出一股東方的豪勁。
動物研究所
引用: http://www.ikuku.cn/project/zhongkeyuan-dongwu-yanjiusuo-cuitong
位於奧體公園西、奧運村南的中國科學院天文、地理、生命園區是國家級科學實驗園區,作為科學共同體的最大園區——動物研究所,從周邊環境中吸取若干屬性,並轉化為具有獨特科學內涵的科研群體。
動物研究所總體佈局的新模式在科研、教育、成果轉化的平台基礎上,繼續向複合化邁進,體標本館作為相對獨立的儲存和保護的專業館;對外展覽和普及教育的國家動物博物館自成體系。總體佈局依據不同的實驗單元和公共空間,確立研究所為複合園區。
開放體系
研究所的開放體系首先意味著從科學神壇走向民間,成為城市的活力生髮點,為該地區提供科學的“能量”。其二,無牆的園區促進了各研究所及各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資源共享,動物研究所將成為內外能量交換和新陳代謝的“生命體”。
場所感的建築不僅是此時此地的建築,也是那時此地的建築,它要傳承過去、關注現在、面向未來。場所感的建築要以最小限度地影響環境為原則,以嵌入式的空間融入到環境中,並成為場所的有機體。探索生命科學內涵,為科學家創造靜謐、理性、儒雅的科研空間成為設計的出發點。
動物所由9個單元集成為系統的空間結構,並遵循有機生長和衍生邏輯。這組動態均衡的園區中,有一根主軸線統領形成縱深發展的空間序列。主軸線起始於南側博物館前廣場;發展於研究所三合院的外向型廣場;通過主門庭延伸至北端廊院花園;終結於生殖樓的內庭院。內外廣場的過渡體現在南部由動物博物館和地理博物館形成的社會性廣場與動物所園區南端主廣場的聯繫,而形成的複合廣場。穿越南端複合廣場的第二個層次是廊院花園,與大園區的花園溝通,形成連續的綠野景觀;第三個層次是北端生殖樓的庭院嵌入到大花園中。
建築形態
骨骼:建築形態是內在結構和功能的反映,建築結構如同骨骼,作為支撐體系在關注單元體建構中更強調單元之間的過渡和聯繫,如同“關節”的傳承作用。
關節:關節作為連接點,將各單元組合為完整的骨架系統,預示著生長的可能性.自身機能的特殊性則體現在兩個不同單元之間的微妙過渡,如門庭和交通核心或公共空間。
表皮:建築的界面作為有意味的表皮,是骨骼系統和功能邏輯的真實體現,在不同的單元中呈現出相同的皮膚和不同的肌理,比如標本館的空腔實體間層所形成的生物氣候緩衝層,確保標本的恆溫、恆濕。
模數:在均值變化中形成一個多層次的模數關係,以求石材單元劃分與開窗的協調統一,並兼顧採光、通風、遮陽系統的完整。
DNA:國家動物博物館的形態和而不同,是對大空間博覽建築的真實還原。它藉助仿生學應用連續的排架結構,建構了一種漸變韻律的宏大空間,作為一種類骨架系統,在展示自然有機生物標本的同時,重構了一種新的DNA有機建築。運動和扭轉的博物館在融入生命園區中,以一種新語言創造了通向奧運場館的新景觀。
晨陽設計官網:www.chen-yang.com.tw
晨陽設計隨意窩:http://blog.xuite.net/chenyang168/DECO
晨陽設計痞客邦:http://chenyang168.pixnet.net/blog
晨陽設計新浪微博:http://weibo.com/ChenYang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