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原
台北101大樓 臺灣位於地震帶上 |
上海世界博覽會台灣館 2010年上海世博會以「城市 |
---|
李祖原(1938年12月30日-),出生於中華民國廣東省,臺灣著名建築師。致力於研究繼承具中華傳統特色的新建築,發展“圓氣”建築理論。臺灣第一台北101及第二高樓高雄85大樓皆由其設計。
李祖原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國立成功大學 建築學系學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建築所碩士。在美國畢業後加入貝聿銘建築事務所,1970年協助貝聿銘設計大阪世博「中華民國館」。
1980年回到台灣,第一個設計作品為鄭周敏投資的台北環亞百貨大樓。
台北101大樓
引用: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5%8C%97101
包含大樓持有者在內的許多資料記錄台北101大樓 的高度為509.2米(1,671英尺)。
建築主體旁高63公尺、6層樓的裙樓,主要規劃為購物中心「TAIPEI 101 MALL」,率先在2003年11月14日開幕;主體塔樓(出租辦公室)在2004年12月31日正式啟用;89樓室內觀景台在2005年1月19日試營運,同年3月1日正式營運;91樓戶外觀景台也在同年9月16日首度開放。
基本構造
臺灣位於地震帶上,在台北盆地 的範圍內,又有3條小斷層及輕度土壤液化,為了興建台北101,這個建築的設計必定要能防止強震的破壞。
臺灣每年夏天都會受到太平洋上形成的颱風影響,防震和防風是台北101所需克服的2大問題,為了評估地震對台北101所產生的影響,地質學家陳斗生開始探查工地預定地附近的地質結構,探鑽4號發現距台北101約200公尺左右有一處10公尺厚的斷層。依據這些資料,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大小不同的模型,來模擬地震發生時,大樓可能發生的情形。為了增加大樓的彈性來避免強震所帶來的破壞,台北101的中心是由一個外圍8根鋼筋的巨柱所組成。不過良好的彈性,卻也讓大樓面臨微風衝擊,即有搖晃的問題。抵銷風力所產生的搖晃主要設計是阻尼器,而大樓外形的鋸齒狀,經由風洞測試,能減少30%至40%風所產生的搖晃。
台北101打地基的工程總共進行了15個月,挖出70萬噸土,基樁由382根鋼筋混凝土樁構成。中心的巨柱為雙管結構,內管內灌入混凝土,巨柱焊接花了約2年的時間完成。台北101所使用的鋼至少有5種,依不同部位所設計,特別調製的混凝土,比一般混凝土強度強60%。
結構設計
為了因應高空強風及颱風吹拂造成的搖晃,在87至92樓掛置一個重達661.02公噸、直徑5.5公尺的調諧質塊阻尼器(又稱「調質阻尼器」),利用巨大鋼球的擺動來減緩建築物的晃動幅度。是全球次大的阻尼器(僅次上海中心大廈),也是全球唯一開放遊客觀賞的巨型阻尼器。
防震措施方面採用新式的巨型結構,在大樓的4個外側分別各有2支巨柱,共8支巨柱,每支截面长3公尺、寬2.4公尺,自地下5樓貫通至地上90樓,柱內灌入高密度混凝土,外以鋼板包覆。採用了2台當時全世界最快的電梯,能夠在37秒之內從5樓上升至觀景台位在的89樓。而遊客也能從樓梯上到位在91樓的室外觀景台(只限於從88樓通往)。
由於台北101的興建可能對鄰近的松山機場造成飛航安全上的影響,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在1999年初改變商業航班進出松山機場的飛行路線。不過這問題在1999年底獲得了解決,台北101改為向後延伸一段距離,確保在大樓完成時依然可以成為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
建築外觀
整個大樓模仿「鼎」字建成,本身有聚寶盆的隱喻,而看上去就像竹子一樣一節一節,象徵節節高升。中間有八個倒梯形,因為在中國古代,不可能「十」全十美,而「九」只屬天子,造成了「八」這個數,而每層倒梯形則都有八層樓。在這下方有個中國的古錢幣,邊邊有日本的雲(如意)的圖案,除了本身有含意之外,也有文化上的融洽。
台北101的9至84樓為出租辦公室,其中35、36、59、60樓為空中大廳,將整棟大樓分為低、中、高樓段3個區域,大廳樓層提供便利商店、郵局、管理辦公室等設施,其中2006年5月19日於35樓開幕的全家便利商店101店為全世界樓層最高的便利商店。36樓設有國際會議中心,提供會議服務。84樓為「風雲會」,為多功能活動場地。
辦公大樓採用全球首創的訪客發卡系統(VAKS),訪客先利用訪客發卡機與租戶聯繫,要求授權進入大樓。租戶攝影留下訪客影像檔後,即可授權發卡,訪客利用該臨時訪客卡即可進入大樓門禁,搭乘雙層電梯到達參訪樓層。訪客門禁卡使用磁條插卡式,承租單位員工門禁卡則使用感應式無線射頻辨識。台北101於2016年升級台北101自動訪客發卡系統,將原本磁條插卡式訪客門禁卡升級為無線射頻辨識。
上海世界博覽會台灣館
當代社會文明雖然提供世人豐富的物質享受,卻弔詭的以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為手段;追求無止盡的發展,卻忘了反過來聆聽生命自身的聲音。
2010年上海世博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為主題,而台灣館別出心裁地以「山水心燈:自然、心靈、城市」為概念相映,利用高約20公尺的巨型玻璃天燈造型展館,搭配全天域球幕4D劇場,投影出台灣各地湖光山色與人文地貌,並設計遊客施放電子天燈,透過天燈承載人們的祈願,成為世博會展館中,少數探討心靈層面的展館,博得全球遊客的激賞。
事實上,台灣館的興建一波多折,由於基地緊鄰地主國中國館,遊客勢必會往來比較,如何在面積僅有對方1/10的環境中,在180天期限內打造出毫不遜色的台灣館,成為負責建築與外觀設計的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團隊,在接下案子後所面臨的最棘手問題。
建築團隊認為,台灣館需要一個既能代表臺灣形象,看起來又極具份量,能夠在小基地中展現出搶眼特色的設計。這份挑戰,不只是訴說了打造台灣館的難度,這份挑戰恰恰正描寫了台灣目前的景況。台灣土地雖小,人民卻擁有過人的能量,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成為眾人無可忽視的焦點。
好禮、勤奮、心存善念的台灣人民,才是台灣真正偉大之處,而台灣2300萬人民所集結的力量,不僅能夠與比鄰而居的中國館抗衡,更是賴以在國際上發光發熱的最大原因。這份能夠與世界各國平起平坐的能量,不是靠著領土、不是倚賴物產,更不是透過財富,乃是來自於台灣人的心靈。
山水心燈的可貴不在於形狀或燭火,在於它背後傳達了台灣人民具有厚度與重量的心靈力量。它承載人們的祈願冉冉上升,當每個人雙手合十,抬頭望著彷彿可以上達天聽的亮光,將自己真摯的心靈寄託於上的時候,天燈便化為2300萬台灣人民的生命底蘊。
打造台灣館的過程,猶如挖掘台灣人生命本質的一場旅行,是個嚴肅卻重要的探索,不僅對建築師而言是不容易的,從各種領域切入,都需要經過不斷的淬鍊,才能夠尋得核心。每個台灣人都是小人物,但是在這些小人物的處世生活中,卻流露出極為可貴的文化資產,是一種質樸而謙遜的「台灣生活美學」。
正是這種台灣生活美學,讓台灣人的心靈與眾不同,在狹小卻豐富的土地中,揮灑出獨特的熱情,創造出一次又一次的台灣奇蹟。人,是這塊土地上最美的風景。
特色亮點
• 全球首創「全天域球幕4D劇場」
• 全球首創「懸托式球體劇院」
• 全球首創「懸掛式空中劇場」
• 世博中炫麗奪目的天燈亮點
• 世博內少有的戶外展演
• 建築蘊含中華文化五行的設計理念
• 建築中心有一巨型LED球體--「臺灣之心」
• 環繞著「臺灣之心」的點燈水台,汲取自日月潭 與太平洋
• 玻璃帷幕及巨型LED球體擁有精彩的互動展演功能
• 外牆刻有台灣玉山、阿里山 等名山的山稜線
• 擁有世博展館內少有探討心靈層面的主題
• 所有內容(展演、建築、科技)均由台灣人研發
新竹世博台灣館夜景
圖文來自網路
晨陽設計官網:www.chen-yang.com.tw
晨陽設計隨意窩:http://blog.xuite.net/chenyang168/DECO
晨陽設計痞客邦:http://chenyang168.pixnet.net/blog
晨陽設計新浪微博:http://weibo.com/ChenYang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