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被稱為“現代建築的旗手”
是功能主義建築的泰斗
被稱為“功能主義之父”
50年代以前是合理主義
功能主義和國家樣式的主要領袖
以1929年的薩我伊別墅
和1945年的馬賽公寓位代表
建築結構承重牆被鋼筋水泥取代
而且建築往往騰空於地面之上
50年代以後轉向表現主義、後現代
朗香小教堂以其富有表現力
雕塑感和它獨特的形式
使建築界為之震驚
完全背離了早期古典的語彙
是現代人所建造的最令人難忘建築
五個建築學新觀點
這些觀點包括底層架空柱屋頂花園
自由平面自由立面以及橫向長窗

朗香教堂    

朗香教堂的引人之處
在於它有一個非常複雜的形象結構
四個立面各有千秋
真是極盡變化之能事
再看那些窗洞形式
也是不怕變化只怕單一
那些曲裡拐彎的牆線
和由它們組成的室內空間
也都複雜多變到家了
粗糲敦實的體塊混沌的形象
岩石般穩重地屹立
在群山間的一個小山包上
“水令人遠,石令人古”
像原始社會巨石建築的一種
“白雲千載空悠悠”
不僅是“凝固的音樂”
甚且是“凝固的時間”
永恆的符號時間

 

 

 

 

 

 

 


 

 

 

 

勒·柯布西耶,20世紀最著名的建築大師、城市規劃家和作家。是現代建築運動的激進分子和主將,是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倡導者,機器美學的重要奠基人,被稱為“現代建築的旗手”,是功能主義建築的泰斗,被稱為“功能主義之父”。他和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路德維格·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原名Maria Ludwig Michael)、賴特(Frank Lloyd Wright)並稱為“現代建築派或國際形式建築派的主要代表”。

1927年柯布西耶在瑞士拉薩拉茲發起"現代建築國際會議",成為國際風格現代建築的中心組織。勒·柯布西耶的建築思想可分為兩個階段:50年代以前是合理主義、功能主義和國家樣式的主要領袖,以1929年的薩我伊別墅和1945年的馬賽公寓位代表,許多建築結構承重牆被鋼筋水泥取代,而且建築往往騰空於地面之上;50年代以後勒·柯布西耶轉向表現主義、後現代,朗香小教堂以其富有表現力的雕塑感和它獨特的形式使建築界為之震驚,完全背離了早期古典的語彙,這是現代人所建造的最令人難忘的建築之一。在家具設計中,勒·柯布西耶則以豪華而舒適的鋼管構架躺椅著稱於世,幾乎成為20年代優雅生活的象徵。

他豐富多變的作品和充滿激情的建築哲學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的城市面貌和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從早年的白色系列的別墅建築、馬賽公寓到朗香教堂,從巴黎改建規劃到昌加爾新城,從《走向新建築》到《模度》,他不斷變化的建築與城市思想,始終將他的追隨者遠遠的拋在身後。柯布西耶是現代建築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一個取之不盡的建築思想的源泉。
勒·柯布西耶還對城市規劃提出許多設想,他一反當時反對大城市的思潮,主張全新的城市規劃,認為在現代技術條件下,完全可以既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形成安靜衛生的城市環境,首先提出高層建築和立體交叉的設想,是極有遠見卓識的。他在20和30年代始終站在建築發展潮流的前列,對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的現代化起了推動作用。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3kz87g.html
建築思想
1926年提出了他的五個建築學新觀點(一些人將其比作五個古典的柱型),這些觀點包括:底層架空柱、屋頂花園、自由平面、自由立面以及橫向長窗。人們將這個建築時代比作為機器時代,勒·柯布西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改良主義者。在考察整個城市中的偉大建築、寬敞的空間、樹木和雕像等方面時,他都充滿了激情。

1887年,出生於瑞士拉紹德封,鐘錶工人家庭。
1902年,柯布西耶在都靈國際裝飾展上以一隻雕刻手錶獲獎。
1905~1908年,在家鄉的一所藝術學校學習,柯布進行第一次學習旅行,目的是去看歐洲的一些傑出的建築與藝術。旅途中柯布繪製了許多精美的速寫與水彩畫。同時拜訪了嘎涅、貝瑞以及霍夫曼。
1908~1909年,在法國建築師貝瑞的事務所工作。
1910年,柯布結束旅行回到母校,並受學校之託再次出行到柏林研究德國裝飾藝術。在德國接觸到德意志製造聯盟,並接觸到彼得·貝倫斯、格羅皮烏斯以及密斯·範·德·羅。
1911年,柯布再次到中歐和東方旅行,並於年底回到母校-拉香·德·芳藝術學校。
1913年,柯佈在拉香·德·芳開辦自己的事務所。
1917年,定居巴黎,與Ozenfant創始Purism。
1920年,創辦《新精神》雜誌,宣揚抽象藝術。
1923年,發表《走向新建築》,宣揚現代主義是一種幾何精神,一種構築精神與綜合精神,提出“房屋是居住的機器”。“現代社會已經達成這樣一個結論,即,為人類建造一個新的家園將成為判定一個文明特性的決定性因素。隨著一種新的住宅形式的誕生,機器時代將邁入第二階段。即,普遍建造的階段。”

1927年,在日內瓦聯合國總部設計競賽一等獎。
1928年,他同W.格羅皮烏斯、L.密斯.範.德.羅等人組織國際現代建築協會(CIAM)。他多次參加各國的建築設計競賽,並多次獲得榮譽學位。
1929年,在普瓦西設計薩伏伊別墅。
1929~1933年,設計巴黎救世軍收容所和巴黎大學瑞士學生宿舍。
1931~1942年,完成許多城市規劃項目,關注現代城市與規劃問題。
1947~1951年,設計完成馬賽公寓,體現其未實施的規劃理想。
1950~1955年,朗香聖母教堂。
1951~1965年,印度昌迪加爾行政區規劃設計。
1952~1960年,法國里昂拉土雷特修道院。
1953~1954年,哈佛大學卡本特視覺藝術中心。

朗香教堂    


引用: http://baike.baidu.com/item/%E6%9C%97%E9%A6%99%E6%95%99%E5%A0%82/80705

undefined

朗香教堂(The Pilgrimage Chapel of Notre Dame du Haut at Ron-champ),又譯為洪尚教堂,位於法國東部索恩地區距瑞士邊界幾英里的浮日山區,坐落於一座小山頂上,1950— 1953年由法國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設計建造,1955年落成。

朗香教堂的設計對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被譽為20世紀最為震撼、最具有表現力的建築。朗香教堂的白色幻象盤旋在歐聖母院朗香村之上,從13世紀以來,這裡就是朝聖的地方。教堂規模不大,僅能容納200餘人,教堂前有一可容萬人的場地,供宗教節日時來此朝拜的教徒使用

勒氏在朗香教堂的形象處理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陌生化”的效果。它同建築史書上著名的宗教建築都不一樣,人們的眼光不能對之漠然。同時,朗香的形像也還有熟悉的地方。那屋頂仍在通常放屋頂的地方;門和窗儘管不一般,但仍然叫人大體猜得出是門和窗。它們是陌生化的屋頂和門窗。正在所謂的似與不似之間。最大限度然而又是適當的陌生化的處理,是朗香教堂一下子把人吸引住的第一關鍵。

朗香教堂的引人之處又在於它有一個非常複雜的形象結構。本世紀初期,勒柯布西耶和他的現代主義同道們提倡建築形象的簡化、淨化。勒氏本人在建築圈內與美術界的立體主義派呼應,大聲讚美方塊、圓形、矩形、圓錐體、球體等簡單幾何形體的審美價值。20年代和稍後一段時期,勒氏設計的房屋即使內部相當複雜,其外形也總是處理得光光淨淨、簡簡單單。薩伏伊別墅即是一例,人們很難找出一個比它更簡單光溜的建築名作了。然而,在朗香,勒氏放棄了往日的追求,走向簡化的反面——複雜。試看朗香教堂的立面處理,那麼一點的小教堂,四個立面竟然那樣各個不同,你初次看它如果單看一面,絕想不出其他三面是什麼模樣,看了兩面 ,也還是想像不出第三面第四面的長相,四個立面,各有千秋,真是極盡變化之能事,與薩伏伊別墅幾乎不可同日而語。再看那些窗洞形式,也是不怕變化,只怕單一。再看教堂的平面,那些曲裡拐彎的牆線,和由它們組成的室內空間,也都複雜多變到家了。當年勒氏很重視設計中的控制線和法線的妙用,現在都甩開了,平面構圖上找不出什麼規律,立面上也看不出什麼章法。如果一定說有規律,那也是太複雜的規律。薩伏伊別墅讓人想到古典力學,想到歐幾里得幾何學,朗香教堂則使人想到近代力學,非歐幾何。總之,就複雜性而言,昔非今比。
然而有一點要指出的,也是朗香的好處:它的複雜性與中世紀哥特式教堂不同。哥特式的複雜在細部,那細部處理達到了繁瑣的程度,而總體佈局結構倒是簡單的,類同的,容易查清的。朗香的複雜性相反,是結構性的複雜,而其細部,無論是牆面還是屋簷,外觀還是內裡,其實仍然相當簡潔。

社會審美心理

朗香教堂有一個複雜結構,而復雜結構比之簡單結構更符合現在人們的審美心理。如果說薩伏依別墅當初是新穎的,有人喝彩的,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當年也是新穎的,有人叫好的,那麼,今天再拿出類似的貨色,絕對不會受到廣泛的歡迎。簡單整齊的東西,舉一可以反三,容易讓人明白的東西,現在被看成白開水一杯,失去了吸引力。簡單和少聯繫在一起,密斯堅持到底,也就栽在這裡。不是嗎,文丘里一句“少不是多”,又一句“少是枯燥”,就把密斯給否了。語云“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當代人喜歡複雜的東西,揆之時下的服裝潮流,即可證明。這是就社會審美心態的變遷而言。格式塔心理學家在學理上也有解釋。他們研究證明,格式塔即圖形有簡單和復雜之分。人對簡單格式塔的知覺和組織比較容易,從而不費力地得到輕鬆、舒適之感,但這種感覺也就比較淺淡。視知覺對複雜的格式塔的感知和組織比較困難,它們喚起一種緊張感,需要進行積極的知覺活動。可是一旦完成之後,緊張感消失,人會得到更多的審美滿足。所以簡單格式塔平淡如水,複雜格式塔濃釅如茶如酒。付出的多,收穫也大。朗香教堂的複雜形象就有這樣的效果。

對於朗香教堂的形象,人們觀感不一。概括起來,認為它優美、秀雅、高貴、典雅、崇高的人很少,說它怪誕的最多。晚近的美學家認為怪誕也是美學的範疇之一。朗香教堂可以歸入怪誕這一範疇。上面說了陌生感和復雜性,似乎就包含了怪誕,不必再單說。可是三者既有聯繫,又互相區別。譬如看人,陌生者和性格經歷複雜之人並不一定怪誕,怪誕另有一功。
怪誕就是反常、超越常規、超越常理,以至超越理性。對於朗香教堂,用建築的常理常規,無論是結構學、構造學、功能需要、經濟道理、建築藝術的一般規律等等,都說不清楚。我們面對那造型、那模樣,一種莫名其妙、匪夷所思的感想立即油然而生。為什麼?就是面前那個建築形象太怪誕了。

朗香教堂的怪誕同它那原始風貌有關。它興建於1950—55年間,正值20世紀的半中間,可是除了那個金屬門扇外,幾乎再沒有什麼現代文明的痕跡了。那粗糲敦實的體塊、混沌的形象,岩石般穩重地屹立在群山間的一個小山包上。“水令人遠,石令人古”,它不但超越現代建築史、近代建築史,而且超越文藝復興和中世紀建築史,似乎比古羅馬和古希臘建築還早,……它很像原始社會巨石建築的一種,“白雲千載空悠悠”。朗香教堂不僅是“凝固的音樂”,甚且是“凝固的時間”永恆的符號時間。時間都被它打亂了,這個怪誕的建築物!

由此又生出神秘性。朗香教堂那沉重的體塊的複雜組合裡面似乎蘊藏著一些奇怪的力。它們互相拉扯,互相頂撐,互相叫勁。力要進發,又沒有迸發出來,正在掙扎,正在扭曲,正在痙攣。引而不發,讓人揪心。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圖片來源:網路

晨陽設計官網:www.chen-yang.com.tw

晨陽設計隨意窩:http://blog.xuite.net/chenyang168/DECO

晨陽設計痞客邦:http://chenyang168.pixnet.net/blog

晨陽設計新浪微博:http://weibo.com/ChenYangGroup

 

arrow
arrow

    chenyang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