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 伍重( Jorn Utzon)
Bagsvaerd教堂 這座教堂白色素雅手法簡潔尺度宜人 主廳的東側是一些集體用房 由廊道聯繫並形成幾個不同大小內院 體、線、面的手法正是Utzon的特長 主廳的採光通過頂光 |
科威特國民議會大廈 建設在阿拉伯海灣 |
---|
Bagsvaerd教堂
引用: https://www.mydesy.com/bagsvard-church-by-jorn-utzon
由2003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Jorn Utzon所設計的這座白色素雅教堂,完成於1976年,位於哥本哈根市郊Bagsvaerd的一塊40m×100m基地上。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丹麥建造了許多以服務城市居民的教堂,Utzon的這座教堂可說是這一時期丹麥教堂建築的代表。
這座教堂,手法簡潔,尺度宜人,與基地環境有良好的關聯。教堂側身在長排樺樹後,謙遜的佇立在城市的主要幹道旁,以封閉內向的立面“迴避”吵雜的街道,卻不因此拒人於千里之外,相反的,因其宜人的尺度,以及所形塑的一種內斂的宗教場所氣氛,反倒讓人想要接近,甚或走入其中。
22m×80m的矩形平面滿足了教堂在傳教、聚會、辦公、庭園等等眾多機能,教堂的主入口由一個祈禱室圍合成一個入口庭院。
教堂主廳近乎方形,以滿足教徒半圓形圍繞聖壇聚坐的要求,主廳能容納350人,具有很好的音響效果。主廳的東側是一些集體用房,由廊道聯繫並形成幾個不同大小的內院。教堂的南向立面相對敞開,並有次要入口聯繫內外。
整個教堂起伏變化的外觀造型反映室內空間的變化。有別於規格化的、大塊量體的都市沿街立面,教堂的室內從容而大膽,混凝土薄殼所形塑的大曲度翻捲式天花,據Utzon的說法,其靈感來自天空中的雲朵。這種在一個規整的平面上升起有機曲折的體、線、面的手法正是Utzon的特長。主廳的採光通過頂光,光線來自兩個弧面交接處的側翼,室內神秘的光感效果給人強烈的安寧感和宗教氣氛。頂光沿著波浪形屋面射入大廳,並隨時間及光源的推移不斷變化,產生不同的效果。(本文文字:中國建築報導網建築攝影:Peter Guthrie&Joyce Cheung)
巴格斯韋德教堂位於哥本哈根北郊,是建築師伍重的作品,被認為是“中國式的教堂”。神殿頂部“雲”和光的結合讓人折服。 教堂的外立面也有不少說法。
1977年落成的巴格斯韋德教堂,是伍重建築生涯的又一個里程碑。該建築從整體的格局到建築的細部都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影響。
首先,建築在整體佈局上所採用的中軸對稱,並沿縱向佈置多重院落空問的佈置方式與中國傳統寺廟建築的佈局十分相似;其次,在該建築階梯狀的外立面上,可以明顯看到中國傳統江南民居封火牆的影子,而面向庭院的木格柵則源自于中國漢唐時期的直欞窗。更重要的是,作為建築最主要的空問的中殿既在縱向剖面上採用了多重殼拱,體現了重簷的特點,同時又在平面佈局上採用了橫向平面的佈置方式,中殿的屋架梁、屋面和多重拱殼都是橫向的,這與西方傳統教堂建築強調縱向的平面佈局是很不~樣的,而與中國傳統建築橫向的廳堂平面相一致,另外中殿的光線品質也同樣帶有中國傳統空間的意味。
科威特國民議會大廈
引用: http://zhan.renren.com/975614917?gid=3674946092100587905&checked=true
建設時間:1969年
科威特國民議會大廈雖然是在80年代初完成,科威特國民議會項目始於1969年,是丹麥建築師約翰·伍重(JornUtzon)在悉尼歌劇院已接近完成尾聲時的另一作品。科威特國民議會大廈,建設在阿拉伯海灣,透過窗戶能夠看到海景。
建築師萌生了“中央大街”的想法,大街的一頭是議會召集廳,另一頭直面大海。各個部門限高兩層,圍繞它們各自的庭院。這些細胞般的單元可逐步加建。
議會大廈的平面就像中東國家城市的抽象:由一個主要街道最為脊柱,單體建築邊緣以不規則的形態向周圍的矩形邊界延伸。
整個綜合體覆蓋著延伸的屋頂,在主會場和大廳的上方,帳篷式的隆起令人印象深刻,從遠處看入口上方的遮陽構件也讓人聯想到三角船帆。
晨陽設計官網:www.chen-yang.com.tw
晨陽設計隨意窩:http://blog.xuite.net/chenyang168/DECO
晨陽設計痞客邦:http://chenyang168.pixnet.net/blog
晨陽設計新浪微博:http://weibo.com/ChenYang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