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 伍重( Jorn Utzon)
約翰 伍重( Jorn Utzon) 第三代建築師的代表人物
|
雪梨歌劇院 它建在一座很高的混凝上平台上 |
---|
引用: http://www.baike.com/wiki/%E7%BA%A6%E7%BF%B0%C2%B7%E4%BC%8D%E9%87%8D
約翰·伍重(JornUtzon)丹麥建築師。1937-1942年在哥本哈根建築學院學習,畢業後到瑞典居住了三年,受到建築師阿斯普倫德的深刻影響;1946年曾一度在芬蘭建築師阿爾瓦·阿爾托處工作。伍重早期的主要作品有兩棟建在丹麥的住宅(1952-1953)。1956年在澳大利亞雪梨歌劇院 的設計競賽中,由於評委會成員埃羅·沙裡寧的鼎力推薦,伍重的方案獲得首獎。沙裡寧認為,此方案如能實現,必能成為偉大不凡的建築。1973年9月經過種種波折,雪梨歌劇院 終於落成。雪梨歌劇院 以它那奇特美麗的造型轟動了世界建築界,被認為是不可多得的現代建築的傑作。
約翰·伍重(JornUtzon)伍重出生於1918年出生於丹麥的哥本哈根,曾經是一名優秀的水手。他的童年在阿爾堡中學於1937年完成,他就讀於哥本哈根藝術學院。直到18歲,他還考慮去當一名海軍的軍官。1942年畢業於一個高等藝術專科學校。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逃往瑞典,在那裡的建築工作室當小職員。後來去了芬蘭,與阿爾瓦·阿爾託一起工作。在緊接著的十年時間裡,他遊歷了很多地方,中國,日本,墨西哥,美國,印度,澳大利亞等。澳大利亞成為影響他一生的主要因素。1957年在國際競爭中獲勝的澳大利亞雪梨歌劇院 設計。
1937年就讀與丹麥皇家藝術學院,1942年取得學位後到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一個事務所工作,1946年赴荷蘭赫爾辛基的阿爾瓦·阿爾託事務所工作了幾個月,受到了阿爾托建築的有機方法和對自然環境的感受的深刻影響。1947年到1949年他旅行了歐洲,北非及美國等地,為他的創作積累了豐厚的素養。1949年訪問了著名建建築師賴特,他從賴特的作品以及古代瑪雅人和阿茲台克人建築中又受到了強烈感染,他也很欽慕密斯.凡.德羅。1950年回到哥本哈根創辦了自己的事務所。伍重到世界各地廣泛遊歷,曾到過墨西哥、摩洛哥、印度、尼泊爾、日本以及中國等地。1955年,他在北京訪問了梁思成先生。這些經歷和工作經驗使他形成了對建築藝術和建築技巧的不倦的追求精神,這也是雪梨歌劇院 創作之源和一大背景。伍重是第三代建築師的代表人物,他主張建築必須具有地方意義。
雪梨歌劇院 的傳奇開始於1957年,38歲的伍重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建築師,只在丹麥有過一次實踐。他加入了一場匿名的競賽:一塊小土地上的歌劇院。他的方案在來自30多個國家的230位參賽者中被大賽評委選中,當時的媒體稱之為“用白瓷片覆蓋的三組貝殼形的混凝土拱頂”。這座建築規模龐大,包括了音樂會大廳、歌劇大廳、劇場、排演廳和眾多的展覽場地設施。建築面積8000平米。這座建築直到1973年才建成,歷經14年之久,耗資1.2億美元。它的結構設計有著前所未有的難度,其間經過無數設計師的設計,最後用混凝土先做成球形,再進行修改削減而成,傑作才得以誕生。伍重同賴特一樣,欣賞GUNNARASPLUND的思想,他認為阿爾托、GUNNAR和賴特對世界最有影響力。
雪梨歌劇院
他分析基地後看到班尼朗半島四面臨空,這裡的建築不僅要有東南西北四個漂亮的立面,絕不能出現難看的背面。而且還應有從上面(鐵橋,高樓或飛機上)看下來的第五個立面——屋面的造型。倘若採用一般歌劇院的形式,則無法避免在舞台上方設置一個方方正正,沉重封閉的舞台台箱,並且突出於整個劇院最高處。處在美麗的班尼朗半島上的歌劇院也應該優雅多姿。所以他為未來的歌劇院設計了三組既像貝殼又像白帆的屋頂,並加上一個巨大的石頭基座以抬高建築物和占領空間。這就是那個用筆粗繪的薄殼屋頂和石頭基座的由來。
歌劇院由十個薄殼組成,它們的排列有著音樂般美妙的韻律。白色的殼體看起來十分的輕盈,在碧水藍天的映襯下,白色殼體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如沙灘上白色的貝殼,又如大海上迎風揚起的白帆,漂亮極了。它在雪梨港的藍天碧海之間,生出一派詩情畫意,引人遐思無限。
雪梨歌劇院 的巨大殼片不是功能需要的,也不是結構決定的,他是建築師追求雕塑感,象徵意念的作品,它是“功能決定形式”那種觀眾廳的方方正正,沉重封閉,單調沉悶的傳統力量所無法比擬的.雖然也有人批評這座建築是異想天開譁眾取寵,而且造價高的離譜,但是無論如何雪梨歌劇院 已經成為雪梨的象徵,那片神采飛揚的片片“白帆”吸引了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客。
講究個性與象徵的傾向在建築形式上變化多端。究其手段,大致有三:運用幾何形構圖的;運用抽象的象徵的;運用具體的象徵的。它的代表作有流水別墅,華盛頓美術館東館(運用幾何形構圖);郎香教堂,德國的愛樂音樂廳(運用抽象的象徵);紐約的環球航空公司候機樓,以及雪梨歌劇院 (運用抽象的象徵)等。要對雪梨歌劇院 了解的更好的話應該與其他的建築流派做一下橫向的比較,比如典雅主義傾向的,講究人情化與地域性傾向的等。
雪梨歌劇院 整個建築佔地1.84公頃,長183米,寬118米,高67米,相當於20層樓的高度。它建在一座很高的混凝上平台上。門前大台階寬90米,桃紅色花崗石鋪面。據說,是當今世界上最大最長的室外水泥階梯。整個歌劇院分為三個部分: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歌劇廳、音樂廳及休息廳並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崗石基座上,各由4塊巍峨的大殼頂組成。這些“貝殼”依次排列,前三個一個蓋著一個,面向海灣依抱,最後一個則背向海灣侍立,看上去很像是兩組打開蓋倒放著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頂殼。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鋪蓋,在陽光照映下,遠遠望去,既像緊立著的貝殼,又像兩艘巨型白色帆船,飄揚在蔚藍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頂劇院”之稱。
那貝殼形尖屋頂,是由2194塊每塊重15.3噸的彎曲形混凝土預製件,用鋼纜拉緊拼成的,外表覆蓋著105萬塊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磚。休息室設在殼體開口處,配有大片玻璃牆面,由2000多塊高4米、寬2.5米的法國製造的玻璃板鑲成,臨牆眺望,白天絢麗的雪梨灣風光一覽無遺;夜晚市內的萬家燈火,盡收眼底。歌劇廳可容納1547名觀眾,內部陳設新穎、華麗、考究,為了避免在演出時牆壁反光,牆壁一律用暗光的夾板鑲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產的黃楊木和樺木製成;彈簧椅蒙上紅色光滑的皮套。採用這樣的裝置,演出時可以有圓潤的音響效果。舞檯面積440平方米,有轉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兩幅法國織造的毛料華麗幕布。一幅圖案用紅、黃、粉紅3色構成,猶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藍色、綠色、棕色組成,好像一彎新月隱掛雲端,稱“月幕”
舞檯燈光有200迴路,由計算機控制。還裝有閉路電視,使舞台監督對台上、台下情況一目了然。音樂廳裝璜華麗,有2690個席位。殼體開口處旁邊另立的兩塊傾斜的小殼頂,形成一個大型的公共餐廳,名為貝尼朗餐廳,每天晚上接納6000人以上其他各種活動場所設在底層基座之上。劇院有話劇廳、電影廳、大型陳列廳和接待廳、5個排練廳、65個化妝室、圖書館、展覽館、演員餐廳、咖啡館、酒吧間等大小廳室900多問。歌劇院規模宏大,陳設講究,演出頻繁,除聖誕節和耶穌受難日外,每天開放16小時,平均有10個不同的活動項目,可同時容納7000餘人。歌劇院已成為澳大利亞最熱鬧的場所,旅遊者、觀眾從早到晚絡繹不絕。入夜,到這裡來的人,不只是看演出,還來貝尼朗餐廳吃飯和觀賞夜景,歌劇院已成為澳大利亞最熱鬧的場所。猶如巴黎的鐵塔,這座歌劇院已成為雪梨的標誌。
圖文來自網路
晨陽設計官網:www.chen-yang.com.tw
晨陽設計隨意窩:http://blog.xuite.net/chenyang168/DECO
晨陽設計痞客邦:http://chenyang168.pixnet.net/blog
晨陽設計新浪微博:http://weibo.com/ChenYang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