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l Bengs建築設計師
1942年出生於柏林
1966年為了學習空手道第一次來到日本
在日本、德國開展古民宅的修復及移建案件
1993年在新潟縣十日町市竹所的「限界集落」
購買了一處古民宅
修復之後作為自己的家
在日本,他已經修復了50處古民宅
他自己的事務所
位於一家經過改造的老旅館的2樓
透過修復古民宅
他向全國傳達著山村的魅力
「古民宅就像珠寶的原石
只要打磨,就閃閃發光」
為振興鄉村社區作出貢獻
沒有老房子的城市
就如同沒有回憶的人
為Karl Bengs的座右銘
引用: https://www.nippon.com/hk/views/b02339/?pnum=1
一個德國建築設計師,隻身挽救了處於存亡危機的位於新潟縣深山裡的村落。他將老舊的民宅一個一個地進行修復,以自身努力讓社區人們體會到了鄉村生活的妙趣。不久,這個村落作為「古民宅村」而為人所知,移居而來的人也多了起來。我來到位於偏僻的竹所社區裡Karl Bengs的家,拜訪了這位創造奇跡的設計師。
Karl Bengs
建築設計師,1942年出生於柏林。1966年為了學習空手道第一次來到日本,從此迷上了日式木造建築。便在日本、德國開展古民宅的修復及移建案件,同時於1993年在新潟縣十日町市竹所的「限界集落」(指由於人口外遷,常住人口半數以上為老年人,經濟和社會共同生活難以維繫的社區――譯註)購買了一處古民宅,修復之後作為自己的家。在日本,他已經修復了50處古民宅。他自己的事務所位於一家經過改造的老旅館的2樓,透過修復古民宅,他向全國傳達著山村的魅力。2017年,他與夫人共同獲得「家鄉建設大獎(內閣總理大臣獎)」。
http://www.k-bengs.com/
古民宅宛如未加雕琢的珠寶原石
從新潟縣的越後站乘坐當地線路電車大約40分鐘,在無站務員的「Matsudai」站下車。穿過冷冷清清的商店街,大約10分鐘後,格外引人注目的Karl Bengs事務所便出現在眼前。這個建築是一座經過改裝的修業老旅館,一樓作為咖啡屋兼活動室,二樓作為辦公室。
逾100年歷史的老旅館,經過改裝變成了辦公等多用途建築
從這裡出發,Bengs駕車載我在山路上行駛了約20分鐘。「這裡就是竹所的入口」,他指給我看他自己畫的社區地圖的指示牌。社區很小,如果不知道的話,只要幾分鐘就可能開過了。蜿蜒曲折的窄窄的道路兩旁,不時可見Bengs經手修復的形形色色的木造民宅。再往裡走,就看到Bengs佇立於森林中的宅邸,茅草屋頂頗具特色。
位於新潟縣竹所社區的自家住宅,讓人聯想到日本的原始風光
「古民宅就像珠寶的原石,只要打磨,就閃閃發光」,Bengs說的沒錯,24年前面臨被拆毀命運的破房子,如今器宇軒昂,威風凜凜地屹立在那裡。房子的外牆被塗成淡粉色,窗戶使用了非常耐寒的德國產雙層玻璃。推開厚重的房門,展現在眼前的是沒有任何隔間的、由粗大木製的柱子和橫樑支撐的大堂,沒有天花板的空間顯得十分寬敞。
Bengs說,為抵抗冬天的大雪而被結實地組合起來的房屋的框架「先被解體,然後再完全按照原來的樣子重新組裝起來」,那些木頭骨架是特意不加遮掩而讓其自然顯露在外的。在室內家居佈置上,舊木材製作的和式傢俱與外國製造的舶來品共處一堂,看上去並無違和感。
辦公室天花板上保留著粗大的柱子和橫樑,牆壁加入絕熱材料,重新塗成淡淡的粉色
「在以前的日本,人們建築房屋並不只是為了一代人居住,而是為了代代相傳。我覺得這個國家木匠的技術是世界一流的。如果將房屋毀壞、木材扔掉,是非常可惜的事情。不過,如果只是按照原樣對老房子進行修繕,現在的人們也不一定喜歡住。但因此就一味使用現代材料的話,建成的房子也不利於健康。要將生物學與生態學結合起來。也可以說,日歐融合是必然的趨勢」。Bengs如是說。
以前曾經做過德國漢莎航空乘務員的Christina夫人站在德國產高高的廚具旁,感嘆住在這裡的舒適安詳,說道,「沒想到在茅草屋頂的房子裡,睡眠竟然這麼好」。
與愛好園藝的Christina夫人一起,在自家房前合影
為振興鄉村社區作出貢獻
Bengs在竹所社區共計修復古民宅8處。將自己用來居住的古民宅修復之後,他懷有一種信念,堅信「一定有人會像我一樣,喜歡上這個村子」,即使在買主未定的情況下,他也一個一個地去修復那些廢棄的房屋。這樣一來,很快就有房子找到了買主,也有從大城市過來居住的人。不僅如此,據說從全國各地湧來參觀修復古民宅的人更是絡繹不絕。
「Bengs先生來之前,誰也沒有想過古民宅會有什麼價值」,當地土生土長的五十嵐富夫說道。去年為止他一直擔任社區區長,現在在Bengs先生著手修復的村裡2棟民宅裡(俗稱Yellow House)幫忙,週末在咖啡屋幫忙,向前來參觀Bengs作品的人們傳播他的哲學。
「Bengs先生特別注意保護古老的東西,譬如,深8m的老井他也不會埋掉,而是下井去打掃乾淨。之後在上邊蓋上玻璃,用燈照明,所以現在還能看到黃房子的地板下淌著清澈水流」。
被Bengs感染,五十嵐認為「村人什麼也不做的話太沒面子了」,他開始為實現Bengs長年提出的「竹所之夢計畫」而奔走。譬如,他從住宅與社區基金(Housing and Community Foundation)獲得扶助金,將破爛不堪的牛棚外觀塗成莊重的橘色,並在外壁安裝了裝飾用柱子,讓它變成了「Bengs風格」。每年冬天到來之前,他都會幫Bengs的茅草房頂鋪上防雪布,制定整個社區的傳統活動以及小型旅行的計畫,接收實習生等。
這些努力終結碩果,竹所社區的人口一度下降到只有9戶人家19位居民,而現在增加到11戶人家34位居民。成為了一個罕見的、從別處移居過來的居民人數甚至超過當地原有居民的村落。8歲以下的孩子有5名。去年4月,Bengs修復的群租公寓也竣工了,6名來此幫助開展以農業為主的地區振興的年輕人入住,房子一下子就被訂滿了。
國家也對Bengs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他「保護了日本傳統建築文化,讓因人口稀少而衰落的村落得到新生」。Bengs夫婦因此獲得2016年度「家鄉建設大獎(內閣總理大臣獎)」。Bengs說,「這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我們要讓更多的人來竹所居住」。
在修復自己的住房時,做到了日歐合璧。樓梯的扶手(右),是他在古董店發現的窗戶柵欄;壁龕「床之間」(中),突出了日本建築元素;同時使用了德國造雙層玻璃和廚房用品(左)
與日本的緣分始於空手道
離開Bengs的家,我們返回了位於松代(Matsudai)市內的辦公樓,在一層咖啡館的架子上,我看到德國建築家Bruno Julius Florian Taut的書被鑲在鏡框裡精心裝飾著,這位建築家因高度讚譽日本的建築之美而聞名。這是Bengs的父親收藏的東西。父親原是修復壁畫(fresco)的匠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死。其後一個月,Bengs在東柏林降生。他說他是望著父親的遺物,諸如書籍、刀、浮世繪、隨身錦囊上的裝飾品(和服上用來在腰帶上掛小物件的墜子――譯註)長大的,因此對日本產生了無限嚮往。
Bruno Taut所著《日本的房屋和生活》是Bengs出生前即戰死的父親的藏書。正因為它,Bengs才有機會了解日本,所以這部重要藏書被裝飾起來展示在1樓的咖啡屋裡。
Bengs初次來日本是在1966年。在巴黎從事家居設計工作的時候,他遇到了曾是日本大學空手道社團成員的畢業生,在他的推薦下,Bengs赴日本大學留學,學習空手道。親眼見到日本的傳統建築之美,他被那些木製建築強烈吸引,之後,他在日本和德國之間往來穿梭,大顯身手,主要開展的業務是將日本房屋移建到德國的杜塞道夫。在日本,他還擔任自己尊敬的建築家Antonin Raymond東京事務所的顧問設計師,在關東的高爾夫球場建造了茅草屋頂的茶屋。
與竹所社區的相遇,正好是從德國顧客那裡接到古民宅移建訂單的1993年秋天的事情。據說有相熟的東京的木匠要去竹所的鄰村買大米,Bengs便陪同前往,結果對竹所「一見鍾情」。他也沒與妻子商量,當即買下了村裡的空房子,著手進行修繕。
後來,Bengs搬到竹所居住,作為修復古民宅之能人而名聲大振。榮幸的是,無巧不成書,同在新潟縣內,就在Raymond設計的新發田教堂旁邊,Bengs獲得了修復民居的機會。從新潟縣外,比如長野縣、東京都、埼玉縣、栃木縣、山梨縣等地也有訂單湧來,至今他已共計修復50處古民宅。
「沒有老房子的城市,就如同沒有回憶的人」。這是Bengs在德國見過的日本畫家東山魁夷的話,他將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比日本人更理解日本的傳統建築之美,這就是德國出生的建築家Bengs。他說,「我要將木造建築的美好保留下來,同時巧妙地引入現代的家居體系,希望造出更多可以世代傳承的房子」。
採訪、撰文:川勝美樹
攝影:羽鳥宏史
(文中省略尊稱)
標題圖片:站在辦公室入口處的全扁柏木製神龕下
晨陽設計官網:www.chen-yang.com.tw
晨陽設計隨意窩:http://blog.xuite.net/chenyang168/DECO
晨陽設計痞客邦:http://chenyang168.pixnet.net/blog
晨陽設計新浪微博:http://weibo.com/ChenYangGroup
晨陽設計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henyang/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