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溪者以宜蘭南澳溪流為基地,翻越無數條溪流後,看見的不只壯麗山景,還有原住民泰雅族古老智慧;他們將這些「越」歷拼湊成片長38分鐘的紀錄片《翻越之後》。圖/激流勇士提供
泰雅族古調過去常迴盪
在南澳山林之間
如今卻逐漸消聲匿跡
南澳金岳部落一名耆老
曾用宏亮的歌聲
唱出一段無名的古調
旨在告訴晚輩孩子們
「雖然要遷徙、但不要迷失」
看似豁達,卻有淡淡哀傷
陳樂希將旋律錄下、記在腦中
改用他會的口簧琴
蘇格蘭魯特琴、哨笛
小提琴等樂器重新演繹詮釋
成為紀錄片主題曲
引用:https://udn.com/news/story/7328/2841430?from=udn_ch2cate6641sub7328_pulldownmenu
2017-11-27 07:41聯合報 記者張芮瑜╱即時報導
泰雅族古調過去常迴盪在南澳山林之間,如今卻逐漸消聲匿跡,11名來自台北的溯溪團隊「激流勇士」成員,在探索南澳大山大河過程中,發現失傳危機,走訪南澳各部落,拜訪耆老,想把消失的音符找回來,更以此當作溯溪紀錄片《翻越之後》的配樂,讓古調旋律躍上國際。
激流勇士團隊成員張皓荃身兼紀錄片導演,他說,團隊在南澳溯溪多年、同時深入7大部落,前年某次獲邀到部落朋友家中,原住民邊打麻糬邊哼歌,氣氛和諧,他們發現,音樂存在在泰雅族人的生命中、流竄在血液裡。
走訪各個部落、場合和族人的家庭,團隊成員更驚覺,每一種情感、想傳達的話、想說的故事,甚至是對生活的抱怨,族人都能唱進歌曲中。
「到底有多少種曲調?」副導演陳樂希曾做過廣告配樂,雖是來自香港的交換生,但泰雅族古調勾起他的興趣,他帶著團隊四處拜訪蒐集、尋根,卻發現,有越來越多年輕一輩族人只是對曲調有印象,卻不會唱也不再唱。
「走了一個耆老,就像是少了一座圖書館。」陳樂希說,古調隨著長者往生而消逝,他們與時間賽跑,想盡量將旋律保留、記錄下來。
南澳金岳部落一名耆老曾用宏亮的歌聲,唱出一段無名的古調,旨在告訴晚輩孩子們「雖然要遷徙、但不要迷失」,看似豁達,卻有淡淡哀傷;陳樂希將旋律錄下、記在腦中,改用他會的口簧琴、蘇格蘭魯特琴、哨笛、小提琴等樂器重新演繹詮釋,成為紀錄片主題曲。
陳樂希說,在某場族人告別式中偶然聽見的「哀悼之歌」,是最難追到的一首,他們輾轉走遍各部落才找出少數中的少數,從一名原住民獵人口中哼出記憶中的旋律;他也邀請南澳國小學童開口獻聲,在放學後學童們齊聚操場學唱一段好上口古調,錄起來,從此收藏。
昨天紀錄片將在新北國際華人紀錄片影展中首映,也將泰雅古調帶上螢光幕,「不斷地翻越是泰雅族人的精神。」激流勇士團隊說,他們在拍攝過程中,重新認識土地,也更尊重與學習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們,下一步希望能將紀錄片帶回南澳播映。
副導演陳樂希曾做過廣告配樂,雖是來自香港的交換生,但泰雅族古調勾起他的興趣,他帶著團隊四處蒐集泰雅古調,並以他擅長的樂器重新演繹,變成紀錄片配樂。圖/激流勇士提供
《翻越之後》紀錄片中,也收錄了團隊翻越溪流稜線後看見山巔的礦場。圖/激流勇士提供
口簧琴是東南亞跟南島語系群都共通的樂器,台灣原住民族人會以繩子扯奏,紀錄片團隊找到熟習樂器的族人,邀請他在鏡頭前展現。圖/激流勇士提供
紀錄片團隊走遍各部落,總算找到一名原住民獵人,願意演唱哀歌,並將之收錄在紀錄片中。圖/激流勇士提供
晨陽設計官網:www.chen-yang.com.tw
晨陽設計隨意窩:http://blog.xuite.net/chenyang168/DECO
晨陽設計痞客邦:http://chenyang168.pixnet.net/blog
晨陽設計新浪微博:http://weibo.com/ChenYangGroup
晨陽設計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henyang/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