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偉立
出生於台灣苗栗縣通霄鎮
美國 南加州建築學院碩士(SCI-ARC)
台灣 東海大學 建築碩士
台灣註冊建築師
大陸一級註冊建築師(2009)
曾獲日本SD Review年度獎多次、中國WA建築佳作獎、台灣建築獎首獎等。並獲邀參加日本東京、大阪SD Review年度獎展覽、2004當代華人建築展(台北)、2005深圳建築雙聯展(深圳)、2006北京建築雙聯展(北京)、2007年亞洲建築真實論壇參展(新加坡 )、2008香港深圳雙城雙聯展(香港)、2009 Sketch up建築師手稿展(台北)。
毓繡美術館 九九峰下的傳奇 |
基督救恩之光教會 台中救恩堂 在此 教會──人神交會的場所 |
---|
毓繡美術館
引用:http://www.ambi.com.tw/web/project/project_inner.aspx?kind=8&num=20
九九峰 下的傳奇
烏溪邊旁的玉石
經過千年的累積與沉澱
經過緣份的連結與相遇
以「退」的策略 「低調」的回應大自然
以「藏」的道理 琢磨出「精緻」的品質
以「簡」的方法 展現了優雅的「俐落」
隨著歲月的流動與轉折 我們企圖尋求
道理的那份「真」
隨著與人的相遇與交往 我們企圖找到
心靈的那份「善」
隨著不斷的思考與神入 我們企圖發現
藝術的那份「美」
毓繡美術館為一間定位為當代「寫實藝術」的私人美術館,並成為推廣台灣藝術學子躍上國際舞台的公共平台。基地位於南投草屯九九峰 下平林村,前臨烏溪,後為九九峰 藝術生態園區。近年來陸續有許多台灣在地畫家、雕刻家入住平林村,逐漸形成小型藝術村的雛型。美術館在籌建期間即於村內成立籌備處,積極融入社區,利用荒廢空地設置「巷弄美學」,間接影響一些在地居民也將居家環境藝術化。利用籌備處進行藝術展覽,包含建築設計的展示說明,除了為日後美術館暖身亦與村民建立良好互動,讓在地人瞭解美術館的企圖並參與過程,未來除與在地藝術家及九九峰 藝術園區形成良好的關聯,並貢獻一己之力,肩負平林國小的藝術教育責任。
設計構想
整體配置因地制宜,配合土地形狀和原有的地形,將停車空間留在基地外側主要道路兩旁,運用中國庭園一阻、二引、三通的手法,與自然植栽搭配經由長廊將來客由外至內,藉著中介空間的轉折及視線變化,使人心情沈澱,慢慢帶至主館。三棟建築體----假日學校、餐廳、主館,隨機錯落有致配置,呼應村落簇群的涵構關係。假日學校配合原有地形前後近7M的高差,半嵌入土地中,一層為文創品展售,二樓為藝術家住宿空間。旁邊的餐廳則運用大棚子的概念,在木構造屋頂下有廚房廁所兩個需要隱私性的RC方盒子,其餘用餐區則利用玻璃圍合的方式,讓室內與室外的邊界消除,西南向的深出簷,呼應台灣多雨炎熱的氣候。主館運用烏溪旁石頭挖洞的概念,參觀動線如同捲軸徐徐展開,行進間讓室內的展示,室外的自然景觀與人的活動行為有一緊密、彈性及明、暗交織的關係。外牆運用雙層牆的施作方式,創造一空氣可流動的空氣層,以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一、二樓為大尺寸的青磚;二、三樓則用玻璃板作為外層牆面,一方面虛化樓層高的壓迫感並與左右的餐廳、鄰房形成緩和的關係。玻璃的透明、反射質感,亦使建築與天空的變化有所呼應,企圖消除建築屋頂天際線與天空的邊界關係,屋頂Folly像一有生命的雕刻品,飄浮在第二層地表延伸的屋頂之上。Folly室內開口與雕刻品,朝向東北方的九九峰 ,暗示自然(九九峰 ,神的雕刻)與人工(人為雕刻)對話及辯証的關係,未來在此展示業主建造此館的緣由,及建築師設計過程與業主及基地對話的圖片及模型。
基地景觀在建築群前圍留了一大片原有的葡萄園,在基地的最低處,利用自然地形高低差設置一生態池兼具蓄水及調節微氣候功能。景觀規劃用一有角度的草地平台,簡單的動作就使景觀與建築、自然與人工有一良好的對話。冀望透過對建築空間、材料、結構、構造,不斷反覆的思考與反省,而使之融和在一起。
圖片來自網路
基督救恩之光教會 台中救恩堂
引用:http://forgemind.net/media/archives/1654
希望救恩堂在台中這樣缺乏歷史紋理與涵構的城市(台灣多數城市,普遍的狀況),能創造一種自明性(identity)的強度,在社區扮演一個良好溝通的角色。
自己產生能量,成為其他建築可錨定的對象,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能成為歷史脈絡的一部份。廖偉立建築師希望整個量體是重的、穩定的。歷史、文化、時間就需要累積沉澱適當的「重量」。
傍晚時刻的救恩堂
「救恩堂」能在都市社區建構起它的記憶,隨著時間的演變,記憶的片斷逐漸累積成「故事」,記憶的重量逐漸加厚成「歷史」。
地 面層的牆,減到最少,幾乎是一個「無牆的教會」,社區的人們隨時可來可往,地面層與地下層幾乎全部提供給社區的人們活動交流。「救恩堂」在社區無時無刻扮 演一個心靈上7-eleven的角色,沒有界限,沒有負擔,信仰與常民的生活結合,教會不只是教友們聚會的地方,也是台灣普遍「孤立」的城市建築中,「疏 遠」的人際關係中,一個聯結交流的地方,也是社區中人們敞開心胸,打開心炙交流的場所。
建築不只是建築,也是雕刻、裝置、藝術(click for larger image)
而 且把教會定義成人神交會的場所,引用聖經的故事,挪亞於山頂建造方舟(Ark)形成主體形式的概念,主堂建於頂層,採輕巧的鋼結構大跨距,底層為原生的 concrete符合結構原理,另把室外到室內的中介空間加長,使人們從室外到室內隨著行走距離的加長,沉澱俗世的心情,而以平靜的心靈與神交談。
台中救恩堂
廖偉立建築師
在此 教會──人神交會的場所
把我 放虛空 腦部 活動停止
放透明 肉體 消失不見
放輕鬆 靈魂 自由自在
天 地 人 一體
乘著風 飄著雲 進入陽光 照射得到
或 穿透 不到的 空間
有光 有亮
有陰 有影 一切輕盈
一切不定
是否像初生之犢
那樣無憂無慮
天真活潑
好奇多問
是否無拘無束
在自然──神的國度裡
打開一扇門
於
神人交會的場所──教會
入門 認真聽經
出門 誠心行道
台中救恩堂四樓至五樓的梯間平台,光線是一指引與暗示
上屋頂層的一道天光
梯間的一線天,可採光、可通風,心靈與身體透過建築與自然的對話而存在
地下一層副堂外廊,四方形的端景,水牆天光從上而下與十二道自然天光,與時推移,讓人感受生命的存在
三樓通往教室的天橋向西,可看到框景般城市天際線時時與社區產生心靈的交流與對話
廖偉立建築師設計的台中救恩堂與城市及遠山的天際線合而為一
救恩堂,企圖在台中這樣缺之都市社會、文化紋理的城市,創造自身的自明性,與社區產生良好的互動。希望社區的區民與教會的弟兄姊妹有一「場所性」的地方,讓時間流動,讓空間生息,讓人們日夜自在地生活著
大廳梯間與服務空間
一樓大廳,像會「呼吸」般的生命體,隨著季節、天候、早晚的不同,產生不同的光影,產生不同的生命、信仰刻度
一樓大廳,「彫刻」般的懸臂階梯,暗示著對宗教信仰的「半信半疑」
一樓水牆
五樓主堂接待區,可看到牧師的家。洞洞窗可與街景及節慶天空的煙火對應
五樓上夾層的樓梯與天窗
五樓主堂講台
五樓梯間的角窗,隨時隨地,與自然相接應,是進入主堂的過渡
晨陽設計官網:www.chen-yang.com.tw
晨陽設計隨意窩:http://blog.xuite.net/chenyang168/DECO
晨陽設計痞客邦:http://chenyang168.pixnet.net/blog
晨陽設計新浪微博:http://weibo.com/ChenYangGroup
晨陽設計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henyang/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