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哈蒂德
費諾科學中心(phaeno science centre) 不僅要成為保時捷街 架空的地面設想成液體般流動性的表面 |
費諾科學中心(phaeno science centre)
10個大小不一的到椎體 人工地景的概念延伸到 在設計過程中被視為一片連續不斷的面 |
---|
費諾科學中心(phaeno science centre)
費諾科學中心(phaeno science centre)是德國沃爾斯堡城市轉型的一個重要項目,也是體現Zaha Hadid扎哈·哈迪德設計理論的重要作品。
沃爾斯堡位於德國中北部,居住人口大約有12萬。城市規模不大,但卻是僅次於美國底特律的全球第二大汽車生產基地。被譽為汽車發展史上最成功車型之一的甲殼蟲就誕生於此。沃爾斯堡的城市的建設與發展與汽車製造業是緊密相連的。在20世紀30年代末,當今世界汽車製造業巨頭之一的德國大眾公司在沃爾斯堡建立了生產基地。眾多的工廠,辦公樓和提供給工人的居住,生活所需的各種配套設施構成了城市的雛形。
近年來,因為德國統一及全球化所帶來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變遷。沃爾斯堡面臨著與德國其他城市一樣的轉型問題。儘管大眾公司巨大的生產工廠仍然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因為成本控制關係,大部分汽車生產線已轉移到勞動力更加廉價的地方。沃爾斯堡逐漸從一個以汽車製造為主導的工業城市轉變為一個以研發汽車及其相關技術為主導的知識經濟型城市。
費諾科學中心(phaeno science centre)正是彰顯著這個城市轉型的具有標誌性的項目。1999年中,費諾科學中心(phaeno science centre)的建築設計競賽邀請了世界知名的建築師參加。2000年初,德國評委在提交的23個備選方案中將Zaha Hadid扎哈·哈迪德事務所的方案放在了第一名的位置。
費諾科學中心(phaeno science centre)的場地處於沃爾斯堡南北兩區交界的城市中心位置。坐落在威力布拉特廣場之上,基地北面緊挨著鐵路。同時也是保時捷街北面的盡端。如此特別的基地位置為建築師提出了一個難題:費諾科學中心(phaeno science centre)不僅要成為保時捷街這條在文化和建築藝術上都具有重大意義的項鍊上的另一顆寶石,還要成為聯繫“里城區”和“大眾汽車城”的重要一環。
Zaha Hadid扎哈·哈迪德對這一難題提出了一個非常簡單而巧妙的解決方案。首先,與把建築樓板一層層的向上疊加這種常見的空間佈置策略不同,她把所有的展覽空間都集中在一個單層的平面接近梯形的混凝土盒子內。然後這個混凝土盒子被抬升至離地8米高,架設在10個根據城市幾條主要軸線佈置,作為結構支撐的混凝土到椎體上。
這種特殊的空間佈局策略,使得建築在人的視點高度上獲得了一定的通透性。從保時捷街步行而來的參觀者的視線能夠穿透建築,在到椎體之間看到鐵路對面的大眾汽車城。城市南北兩部分從而在視覺上聯繫在一起。
抬高建築主體將首層架空的做法並不罕見。首層架空的理念源自勒·柯布西耶的現代主義建築五則之一。但Zaha Hadid扎哈·哈迪德指出“首層架空是現代主義建築師的概念,但那裡從來不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地方”。正如其草圖所展示的,費諾科學中心(phaeno science centre)架空的首層將不會是一塊平淡無味的白板,而是被建築師賦予新的含義和角色的富有活力的建築元素。
架空層的地面在設計過程中被建築師設想成液體般流動性的表面。它被動線牽動,擠壓,切割。捕捉和記錄著動線的方向和力量。並在混凝土到椎體周邊凝固,形成或平緩或急促的火山口般的人工地景。幾個“火山口”間的凹陷形成的“峽谷”佈置人行走道,引領者觀者從露天廣場進入架空首層。火山口間較平緩的“平原”地帶作為一個有頂蓋的半戶外廣場,可作為室外展覽空間。
10個大小不一的到椎體是建築另一個引人注目的元素。它們不僅是建築的支撐結構,每個到椎體內部都是空的,包含了建築所需的各種設施和用房。其中最南側的到椎體佈置了通往建築二層展廳的主入口,其它幾個則容納了書店,小餐廳,研究室以及一個250座的講演廳。
人工地景的概念延伸到二層展廳的設計上,1.2萬平米的巨大空間,通過起伏變化的地面所產生的高差來劃分幾個展區。在到椎體的帶動下,一部分展廳的地面向上隆起形成俯瞰展廳全貌的“高地平台”,一部分地面則凹下形成“盆地”空間。整個展廳沒有明確和限定的參觀路線。開放的展覽空間鼓勵參觀者自行決定自己的行走路線,自由地遊歷在這片人工地景中。探險式的參觀旅程可以從任何一點開始。展廳也沒有任何阻擋視線的分隔牆或柱子。在展廳內可以時刻觀察到別處的狀況,並可任憑好奇心的驅使去探索和操作散佈在展廳內250個被稱為“實驗站”的互動教育展覽裝置。
和Zaha Hadid扎哈·哈迪德以往的許多作品一樣,費諾科學中心(phaeno science centre)在設計過程中被視為一片連續不斷的面。通過對面的平展,拉伸,折疊,扭曲,切割等操作手段生成建築的內部空間。這種其特有的手法消除了平面,立面和結構間的界限。創造出嘆為觀止的空間感受。同時這種設計在實際施工中帶來的苛刻條件為工程師帶來了相當大的挑戰。
連續的面形成的大面積複雜幾何形體變化,使得絕大部分牆體不是豎直而是傾斜或彎曲的。其中有些牆體的傾斜角度甚至達到39度。一些構建不僅有8米之高,而且在最薄處要求只能有0.2m。
對費諾科學中心(phaeno science centre)提出的特殊建造要求,在一般建築中所廣泛使用的材料和技術顯然不能滿足。所以應用新型的現澆自密實混凝土和復雜的特製混凝土模板系統成為解決難題的關鍵所在。
費諾科學中心(phaeno science centre)是自密實混凝土在德國首次大規模應用的案例。工程總工耗費了2.7萬立方米。【自密實混凝土(Self CompactingConcrete 或Self-Consolidating Concrete 簡稱SCC)是指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能夠流動、密實,即使存在緻密鋼筋也能完全填充模板,同時獲得很好均質性,並且不需要附加振動的混凝土】
另外,據悉工程為塑造混凝土所用的混凝土模板約有6.7萬平米足以覆蓋9個足球場大小,大部分模板是標準化可重複利用的。但由於建築形體的複雜性,約有9000平米的模板是為該工程專門製造的,每塊模板只用到了一次。
轉載須註明:內容轉載自:靈感日報
本文鏈接地址: 費諾科學中心phaeno science centre by Zaha Hadid扎哈·哈迪德
晨陽設計官網:www.chen-yang.com.tw
晨陽設計隨意窩:http://blog.xuite.net/chenyang168/DECO
晨陽設計痞客邦:http://chenyang168.pixnet.net/blog
晨陽設計新浪微博:http://weibo.com/ChenYang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