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王澍

王澍(1963年11月4日-)祖籍山西交口縣野家坡村,生於新疆烏魯木齊,中學畢業於西安中鐵一局西安中學(現西安市中鐵中學),中國當代建築師,2012年度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現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建築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寧波五散房

採用的牆磚
有的完整有的殘缺
有的厚有的薄
有的雕花有的無紋
有的平直有的帶弧
都是從老房子中拆下來的
回收利用磚
遠離浮躁的商業設計
是返樸歸真的追求
國際藝術的前瞻體現
畫廊形態設計為“一波三折”
屋頂形似江南建築的特徵
第一幢茶室形態設計為“碎影”
形狀為“合院”形態
第二幢茶室形態設計為“隨機的園林”
用以體現禪意
形態設計為“風中的荷葉”
採用混凝土現澆
咖啡桌和椅子均為定制契合建築的形狀
管理用房建築思想為“曲折和波動”
採用回收的舊青磚
製成類似於竹林的外形與地形相契合

寧波美術館
位於寧波老外灘區域的甬江邊
原址為寧波輪船碼頭所在地
航運大樓改建為美術館
設計者保留了航運大樓
內部空間結構
結合美術館的運營需要
將底層佈局為大規模展廳
上層佈局為純藝術展覽區域
美術館的基座採用
寧波傳統建築中常用的青磚
基部採用特質的城磚砌成
與周邊老外灘的
磚砌建築保持一致
又體現出美術館建築
自身的特點
基座中嵌有洞窟取材於敦煌
暗喻所在地輪船碼頭
曾是寧波人乘船前往
普陀山進香的始發地
上部則為鋼木結構
喻示船與港口的材料

 

 

 

 

 

 

 

 

 

 

 

 

 

 

 

 

1981年被東南大學(時稱南京工學院)建築系錄取。開始利用閒暇時間遊學江南。

1985年在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築系獲得學士學位。

1988年從該東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並獲的碩士學位。王澍的碩士學位論文《死屋手記》批判了當時的整個中國建築學界[3],他在答辯時把論文貼滿了答辯教室的牆壁,還聲稱“中國祇有一個半建築師,楊廷寶是一個,齊老師算半個” 。雖然論文全票通過,但學位委員會認為過於狂妄沒有授予他學位。直到一年後經過重新答辯,王澍才獲得碩士學位。

1988至1995年在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工作,從事舊樓改造,及環境與建築關係的研究。
1997年王澍與妻子陸文宇一起成立了“業餘建築工作室”。在一篇叫做《業餘的建築》的文章裡,王澍闡釋“業餘”:“強調一種建築觀是業餘的,實際上就是在強調自由比準則有更高的價值,並且樂於見到由於對信用掃地的權威的質疑所帶來的一點小小的混亂。”業餘工作室只有六個人:王澍夫婦和王澍的四個弟子,他們通常要和一些大型設計院合作,來完成全部的施工圖設計。行內的規矩是,工作室做好設計方案,設計院配一套施工圖,就動土開工了。陸文宇不放心,和設計院達成了“新規矩”:第一遍做好的施工圖得拿回工作室補充、完善,再請設計院二次矯正,然後給回工作室最終檢查、定案。別人只做一道的工序,“業餘工作室”得做四道。

2000年,王澍在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取得博士學位。王澍的博士論文以“虛構城市”為題,直到2012年王澍獲獎,他當年在同濟的師兄師弟和老師,開始依稀回憶那部手寫的博士論文。有人至今珍藏,仍說看不懂。同年,王澍開始擔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
個人作品
• 2000年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
• 2004年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新校區一期工程,二期工程於2007年落成。
• 2005年寧波美術館
• 2005年寧波五散房
• 2006年金華建築藝術公園 “瓷屋”茶室
• 2006年瓦園(於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
• 2007年杭州“錢江時代-垂直院宅”
• 2008年寧波華茂美術館
• 2008年寧波博物館
• 2009年杭州南宋御街陳列館
• 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之寧波滕頭館
• 2010年衰朽的穹隆(The decay of Dome,威尼斯雙年展之第十二屆國際建築展參展作品)
• 2014年杭州水岸山居酒店
• 2015年艾青紀念館新館

寧波五散房

引用:http://www.wikiwand.com/zh-mo/%E5%AE%81%E6%B3%A2%E4%BA%94%E6%95%A3%E6%88%BF

五散房分為工作室、畫廊、管理用房等,分別用了5種不同網絡超女的建築類型和建造方法。五處小房子,各有各的味道。在與寧波博物館隔路相望的其中一座建築「身上」,看到的是濃濃的浙東「味道」:建築前後各設兩條礫石干鋪帶,「一波三折」的屋簷,是熟悉的傳統建築固有的曲線,舊磚疊砌的外牆縫隙間,搖曳著幾棵不知名的花草……

五散房是王澍幾年前的作品,五散房改採用的牆磚,有的完整有的殘缺,有的厚有的薄,有的雕花有的無紋,有的平直有的帶弧,都是從老房子中拆下來的回收利用磚。五散房被王澍稱為是自己的「一次小實驗」,試驗雖小,卻在業界激起了不小的波瀾,因其完美體現了可持續建築的五項評選指標,獲得了Holcim可持續建築大獎賽亞太區獎項之一。業內讚歎:「遠離浮躁的商業設計,是返朴歸真的追求,國際藝術的前瞻體現」,但同時也認為,它們「只能在園林景觀小品中有土壤,在城市繁華的商業氣息熏陶下沒有多大機會生根」。

然而,近年來,寧波為越來越多優秀建築設計師提供了合適的「土壤」,王澍的建築理念在寧波博物館這個大空間開始「生根」,並有了更大的發揮。

可以說,五散房的「實驗」為寧波博物館積累了很多建築類型和建造方法上的實際經驗建築格局
五散房共包括5座獨立建築,其中包括兩間茶室及畫廊、咖啡廳、管理用房各一。5幢建築在建設中分別採用了5種不同的建築方式,總面積2000平方米。
畫廊的建築面積565平方米,形態設計為“一波三折”,屋頂形似江南建築的特徵。建築兩側設有礫石帶,可設盆景。房屋表面為現澆混凝土和寧波當地“瓦爿”碎磚的結合,正門通過分片鋼條形成遮光屏。因此,如果有市民急於一睹寧波博物館的未來風采,不妨先去探訪一下與寧波博物館具有某種「親緣」關係的五散房,從而提前體味寧波博物館的獨特氣質。

undefined

undefined

第一幢茶室面積405平方米,形態設計為“碎影”,形狀為“合院”形態,牆體通過分片預製件裝配而成,形似融冰,屋頂為現澆混凝土。6扇構思來自傳統園林的不同形狀的門將建築與外部空間相連。

undefined

第二幢茶室面積為190平方米,形態設計為“隨機的園林”,用以體現禪意。房屋為長條形,隨機轉向。牆體使用夯土牆築成。建築南面設有人工池塘,並通過一座小橋相連。

undefined

咖啡廳建築面積390平方米,形態設計為“風中的荷葉”,採用混凝土現澆,咖啡桌和椅子均為定制以契合建築的形狀。

undefined

管理用房建築面積650平方米,建築思想為“曲折和波動”。建築採用回收的舊青磚製成類似於竹林的外形,與地形相契合

undefined

設計理念

五散房受寧波市鄞州區政府投資建設機構委託,建於鄞州中心區的鄞州公園內。建築師依照寧波當地的建築、氣候、水土和材料形成人與自然共存的建築。王澍稱,五散房設計的考慮有三個方面。第一,如何在現代建築中體現中國傳統氣質。第二,建築如何脫離建築本身,而更好地與環境相配合。第三,將夯土等中國傳統建築技藝和鋼構玻璃、預製混凝土等建造方法進行嘗試,為將來的建築打下基礎。與此同時,通過對傳統工藝的重新應用,建築師意圖喚起傳統手工藝的記憶,進而將它們投入現代建築中。因而,王澍在施工過程中,無數次到工地,與建築工人溝通,並不厭其煩地反覆試驗,以達到最初的設計理念。

作為實驗建築,五散房中實驗的建築技法被利用在王澍後續的設計中。寧波博物館在建設過程中參考了五散房中畫廊的實驗成果。在進行工藝改進之後,使用廢舊磚塊建成的「瓦爿牆」成為寧波博物館建築的特色工藝之一,這一設計延伸到後來的上海世博會寧波案例館,並成為寧波城市建築的標誌性符號[5]。五散房同時也為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二期工程積累了建築類型和建造方法的經驗。

五散房也因對於人居和自然關係的理解,將傳統建築佈局引入現代人居環境的努力和對本土材料、傳統工藝的推廣應用而獲得2005年HOLCIM可持續建築大獎賽亞太地區榮譽獎。

寧波美術館

引用: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1%E6%B3%A2%E7%BE%8E%E6%9C%AF%E9%A6%86

寧波美術館是中國浙江省寧波市的一座公辦美術館,佔地面積15800平方米,建成於2005年10月。美術館位於寧波老外灘區域的甬江邊,原址為寧波輪船碼頭所在地,擁有100多年的輪船運營史。輪船碼頭停航後,碼頭航運大樓被廢棄[1]。2003年,由中國大陸知名建築師王澍主持設計,原有航運大樓改建為美術館。設計者保留了原有航運大樓的內部空間結構,並結合美術館的運營需要,將底層佈局為大規模展廳,上層佈局為純藝術展覽區域[2]。建成後的寧波美術館包含展廳、收藏庫、報告廳、藝術家工作室、藝術教育中心等功能。美術館開放以來,一度出現海外名家名作遭受冷遇的現象[3]。2011年,寧波美術館在中國大陸同類美術館中率先實行免費開放[4],此後參觀人數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

undefined

建築特色

寧波美術館是中國知名建築師王澍的代表作之一。王澍在談及寧波美術館設計時曾指出,美術館對於原有的航運大樓而言,“吐納著城市與一條江的方向性應被小心地保持”。因而,設計者保留了原有航運大樓的空間結構,以保留這座大樓給城市帶來的記憶。同時,原有的碼頭在設計者的呼籲下得以保留。

建築主體設計方面,建築面向人民路的一部分並沒有採用常見的廣場或者台階佈局,而是利用一個入口的高台院落和棧橋的設計,寓意中國傳統院落的結構。面向甬江的一側則利用兩個扁平長方形相互疊加從而體現出船的形象。建築主體二層包含100扇高8米的衫木板門,裝飾在100米長,6米寬的沿江長廊一側,意圖重建一種已經斷裂的生活方式。

建築的空間利用方面,設計者將建築一層設計為開放展廳,可舉辦各種不限於藝術的展覽,以支撐美術館的日常運營。為此,設計者有意將室外的地磚一直延伸到展廳內部,寓意展廳的開放性。而二層以上則為純藝術展覽和創作空間。

材料利用方面,美術館的基座採用寧波傳統建築中常用的青磚,基部採用特質的城磚砌成,與周邊老外灘的磚砌建築保持一致,又體現出美術館建築自身的特點。基座中嵌有洞窟,取材於敦煌,暗喻所在地輪船碼頭曾是寧波人乘船前往普陀山 進香的始發地。上部則為鋼木結構,喻示船與港口的材料。

 

undefined

那座老航運大樓站在江邊。104m長,18m高,簡單的矩形體量。它的內部同樣簡單,一個門廳,兩個高大的候船室,一組附屬辦公室,兩個方形內院,兩個登船的混凝土棧橋,我去的時候快被拆沒了,如此而已。但它已經屬於很多寧波人的記憶,並不只屬於我。實際上,它已經具備了成為一座好建築的潛力,即它堅持了一個簡單的中心原則,但要激活它,還應該有一些有趣的想像空間才對。更重要的是,它作為一個原初存在者的狀態,他吐納著城市與一條江的方向性應被小心地保持。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寧波美術館的屋頂。開始時,部分施工人員對其非傳統式的設計望而卻步。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圖片來源:網路

晨陽設計官網:www.chen-yang.com.tw
晨陽設計隨意窩:http://blog.xuite.net/chenyang168/DECO
晨陽設計痞客邦:http://chenyang168.pixnet.net/blog
晨陽設計新浪微博:http://weibo.com/ChenYangGroup

arrow
arrow

    chenyang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