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
米洛高架橋( Millau Viaduct ) 米洛大橋採斜張橋形式為四線道 |
英國倫敦千禧橋 橫跨泰晤士河的一座懸索橋 |
---|
米洛高架橋( Millau Viaduct )
米洛高架橋( Millau Viaduct )位於法國南部,目的是紓解法國渡假時期,往來巴黎和地中海沿岸地區的交通擁塞。14日橋樑竣工後,工程人員在橋的兩端興奮慶祝,完成這項建築史上的另一個新紀錄。
米洛大橋採斜張橋形式,為四線道,橋樑以七支懸臂支柱支撐,橫跨塔恩河(Tarn River),橋面高270公尺,懸臂支柱最高處達343公尺,甚至比巴黎艾菲爾鐵塔還高,總長2.5公里,重3萬6000頓,從2001年12月動工,花費3年時間完成,高度、完工時間等都創下世界第一,開車在其上宛如行走在雲端。
如同已經走入歷史的協和號客機和英法海底隧道,這座橋樑也是英國和法國共同完成,由英國著名建築大師佛斯特(Norman Foster)負責。
米洛大橋建築之初曾引起不小的爭議,擔心破壞塔恩河谷周圍景緻,但是佛斯特以鋼骨為主建材配合其設計功力,讓這座大橋完工後看來結構輕巧,細緻卻不失堅固。他曾說,設計理念就是「要讓大橋看上去精巧到另人難以置信的程度。」
佛斯特採用特製鋼材為橋面,而非混凝土,減輕橋樑重量,施工方式採用預造法,就是先將橋面在亞爾薩斯工廠銜接成每塊32公尺寬的鋼材,共2000塊,然後運到橋兩端的山谷銜接起來,緩慢的懸吊到橋面預定段上方安裝﹔橋樑採用白色也達到視覺上的輕量效果。
建築團隊希望米洛大橋不僅讓金門大橋、雪梨港大橋相形失色,更要成為21世紀的人類建築奇觀的「橋樑之母。」米洛鎮鎮長在大橋即將完工時也期待的說,希望這座橋成為法國地標,以後人們會為了看這座橋而到米洛鎮。
圖片來源:網路
英國倫敦千禧橋
千禧橋是橫跨英國倫敦的泰晤士河的一座懸索橋,只供行人行走的橋,名為懸索橋,橋樑的結構設計非常特殊,以兩個Y行的主柱,搭配左右兩側八條鋼索以及每隔八米的橫臂去支撐固定整座橋樑,特殊的設計工法,讓行走在人行陸橋的行人視野開闊,不會被橋樑的懸索遮蔽,全長325米(1,066英尺),位於南華克橋和黑衣修士鐵路橋之間,1998年始建,於2000年6月10日正式开放,但也由於因為這樣的工法設計,當過多的行人同時在橋上行進產生的共振現象,讓大橋出現摇摆及振动,千禧桥只开放了三天,当局便暂停使用。兩年後在橋樑多處加入減振器,成功解決負荷過重時的共振現象後重開。大橋北部就是聖保羅大教堂,以及南岸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和泰特現代藝術館。
千禧橋的設計源自建築、藝術和工程之間的創造性合作。千禧橋是倫敦唯一座行人專用橋樑,也是泰晤士河一個多世紀以來的第一個新的過河通道,該橋將坐落在河北岸的中央商業區、聖保羅大教堂與坐落在河南岸岸邊區的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泰特現代美術館聯接起來。作為倫敦行人基礎設施的關鍵要素,千禧橋給南華克區(Southwark )開闢了嶄新的通路,並為聖保羅堤岸邊注入了新的活力。
從結構上說,該橋超出了當代科技的界限,橋的跨度長達320 米,是一座淺形吊橋。8 條鋼纜由兩個Y 形支架支撐,每條鋼纜都設置在4 米寬的橋面的兩側,而每隔8 米的鋼製橫臂用以固定鋼纜以便其支撐橋面。這意味著鋼纜始終不會超過橋面以上2.3 米的高度,讓過橋的行人能夠享受幾乎不間斷的全景,並且遮擋不到兩岸周圍建築物的視線。千禧橋的造型十分細薄,在白天,它如細長的弓形銀色絲帶跨越河面;在晚上,燈光的照耀使橋猶如一道“光刃”。
當其於2000 年6 月開通時,在第一個週末有10 萬人踏上了千禧橋,這個數字真是讓人目瞪口呆。然而,在如此繁重的交通荷載之下,橋樑出現了高於預期的橫向運動,因此它被暫時封閉。廣泛的研究和測試表明,這一橫向移動是由行人的腳步共振造成的,這是一個在工程界鮮為人知的現象。
解決的辦法是通過將減震器隱秘地安裝到橋面下減輕橫向移動。事實證明,該舉措非常成功,而由工程師進行的研究使得全球橋樑建設標準也隨之修改。
千禧橋在第一次開放後只過了三天,當局便暫停使用。兩年後在橋樑多處加入減振器,成功解決負荷過重時的共振現象後重開。
圖文來自:網路
晨陽設計官網:www.chen-yang.com.tw
晨陽設計隨意窩:http://blog.xuite.net/chenyang168/DECO
晨陽設計痞客邦:http://chenyang168.pixnet.net/blog
晨陽設計新浪微博:http://weibo.com/ChenYang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