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
貝聿銘美籍華人建築師 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 |
北京香山飯店 香山飯店結合地形採用 |
---|
引用: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B4%9D%E8%81%BF%E9%93%AD
貝聿銘(英文名:Ieoh Ming Pei;署名:I. M. Pei;1917年4月26日-),美籍華人建築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
貝聿銘為蘇州望族之後( 滿族人),出生於民初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生母姓莊,清廷國子監祭酒之後,於貝氏13歲時罹癌過世,繼母蔣士雲,為中華民國駐外使節蔣履福之女。貝氏有一個姐姐,兩個弟弟、兩個妹妹,妻子盧淑華(Eileen Loo)為中國留美學生,他們育有3兒1女(貝定中/貝建中/貝禮中),其中貝建中(Chien Chung (Didi/弟弟) Pei)與貝禮中(Li Chung (L.C.) (Sandi/三弟) Pei)皆是美國著名建築師。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1970年日本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東海大學 路思義教堂,近期作品有卡達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高中畢業自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應祖父貝理泰要求,貝聿銘每年暑假會回蘇州,入住祖宅獅子林。蘇州園林的生活經驗,影響到貝聿銘日後的設計哲學:「人與自然共存」、「家庭的真正含義:內聚力和歷史」。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8歲的貝聿銘負笈美國,先在賓州大學攻讀建築學,後轉往麻省理工學院,1940年取得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學士學位,1946年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1954年成為美國公民。
貝聿銘自哈佛大學畢業後,1948年加入地產商齊氏威奈公司(Webb and Knapp),擔任建築部總監(Architecture Director)一職。1955年,貝聿銘取得齊氏集團的協議成立I.M. Pei & Associates聯合事務所,經兩度更名後成為Pei Cobb Freed & Partners聯合事務所[8]。事務所共從事過114件設計案,其中66件是貝聿銘負責。
貝聿銘早期的作品有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的影子,不過他不像密斯以玻璃為主要建材,而是採用混凝土,如紐約富蘭克林國家銀行、鎮心廣場住宅區、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歷練累積了多年的經驗,貝聿銘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質,作品趨向於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當以全國大氣研究中心、達拉斯市政廳,等皆屬此方面的經典之作。
貝聿銘擺脫密斯風格當以甘迺迪圖書館為濫觴,幾何性的平面取代規規矩矩的方盒子,蛻變出雕塑性的造型。身為齊氏威奈公司專屬建築師,貝聿銘有機會從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設案,並從這些開發案獲得對土地使用的寶貴經驗,使得他的建築設計不單考慮建築物本身,更關切環境提陹到都市設計的層面,著重創造社區意識與社區空間,其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費城社會嶺住宅社區一案,而他們所接受的案子是以辦公大樓與集合住宅為主。
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主導著貝聿銘一生的作品,如全國大氣研究中心、伊弗森美術館、狄莫伊藝術中心雕塑館與康乃爾大學姜森美術館等。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內庭,內庭將內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於建築。到晚期內庭依然是貝聿銘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唯在手法上更著重於自然光的投入,使內庭成為光庭,如香山飯店的常春廳、紐約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廳、香港中銀大廈的中庭、紐約賽奈醫院古根漢館、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與比華利山創意藝人經濟中心等。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萬端,「讓光線來作設計」是貝聿銘的名言。
身為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建築物四十餘年來始終秉持著現代建築的傳統,他堅信建築不是流行風尚,不可能時刻變花招取寵,建築是千秋大業,要對社會歷史負責。他持續地對形式、空間、建材與技術研究探討,使作品更多樣性、更優秀。他從不為自己的設計辯說,從不自己執筆闡釋解析作品觀念,他認為建築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貝聿銘個人所獲的的重要獎項包括1979年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院金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1989年第一屆日本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及雷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Medal of Liberty),2009年獲得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金獎等等。
• 主義相結合的大討論。
• 1982年-1990年:香港中銀大廈,當時的香港第一高樓,建築面積是諾曼·福斯特設計的香港滙豐總行的兩倍,而造價不及其五分之一。
• 1985年: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威斯納館(Wiesner Building)
• 1989年: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個不是經過投標競賽而由法國總統密特朗親自委託的工程。
• 1990年:德國柏林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
• 1995年:中國大陸北京中國銀行總行
• 1996年-1997年:日本滋賀縣甲賀市美秀美術館
• 1998年: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搖滾音樂名人堂
• 2002年:中國大陸江蘇蘇州蘇州博物館
• 2004年:美國華盛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國大使館
• 2006年:澳門澳門科學館
• 2006年-2008年:卡達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北京香山飯店
北京香山飯店1982年建成。香山飯店結合地形採用在水平方向延伸的、院落式的建築,將體積約15萬立方米的龐然大物切成許多小塊,以達到“不與香山爭高低” 的目的,飯店只用了白、灰、黃褐三種顏色,室內室外都和諧高雅。因為重複運用了正方形和圓形兩種圖形,建築產生了韻律。
後花園內遠山近水、疊石小徑、高樹鋪草佈置得非常得體,既有江南園林精巧的特點,又有北方園林開闊的空間。前庭和後院雖然在空間上是絕然隔開的,但由於中間設有“常春四合院”,那裡的水池、假山和青竹,使前庭後院具有連續性。大面積採用白色,給香山飯店的建築形象帶來了鮮明的強烈的特徵,加上城堡式的立面,那一個個很有規律的窗洞,那青灰色的磨磚對縫的勒腳、門套、格帶和壓頂,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香山飯店與國內其它旅遊旅館 ——如廣州、漓江、蘇州、蠡湖、燕京等骨牌式的建築相比,與國際上那些備有旋轉餐廳,燈籠電梯的共享空間的所謂 “現代化旅館 ”相比,與眾不同,別具一格,這是香山飯店設計的成功所在。
院落式的建築佈局形成了一種不同性質的院落:入口前庭很少綠化,是按廣場處理的,這在我國傳統園林建築中是沒有的,但為了滿足現代旅遊功能上的要求,這樣處理是合理的,後花園是香山飯店的主要庭院,三面被建築所包圍,朝南的一面敝開,遠山近水,疊石小徑,高樹鋪草,佈置得非常得體,既有江南園林精巧的特點,又有北方園林開闊的空間,既簡潔又有一定傳統園林的色彩。
還有若干小庭院溝通了香山自然景色與香山飯店的聯繫,處理較為簡單,但在香山這個特定環境中已夠了,前庭和後院雖然在空間是絕然隔開的,但由於中間設有 “常春四合院 ”,那裡有一片水池,一座假山和幾株青竹,使前庭後院有了連續性。園林建築是由園林和建築兩部分組成的,兩者互相利用、互相襯托,互相滲透,是有機地交織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香山飯店的庭院雖然已具一定傳統園林的色彩,但建築本身並沒有多少園林味,這是比較遺憾的。
在香山飯店大片白色牆面上,用磨磚對縫的青磚將窗戶聯接起來。據貝聿銘介紹,因為“不處理就會顯得很單調 ”, “組合在一起就不致於單調了 ”,是純屬裝飾性的。如果要把這種裝飾與唐代建築的木結構架填充牆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比較,並說明它源於唐宋風格,是很勉強的。因為木構架填充牆建築,並非中國獨有,也不是受中國建築影響的幾個東亞國家獨有,早在十四世紀,西歐諸國的半露木構建築已在民居中流行。
據介紹,香山飯店 “在客房各翼的頂層部分採用了硬山和單坡屋頂,這是中國民居中常見的形式。當人們從地面上看上去時,客屋部分的屋頂形成一種韻律,體現了傳統風格 ”,當人類還沒有發明油氈的時候,為了防止屋面漏雨屋頂往往是帶坡的,單坡,雙坡,四坡或多面坡,遍及全世界,坡屋頂本身沒有民族性,硬山亦然,無非是節省一點材料而已,中國傳統建築的坡屋頂是與眾不同的,有自已特有民族風格的,這一點正是香山飯店的一些小面積的坡屋頂所不具備的。覆蓋在 “常春四合院 ”上面的採用完全現代化的玻璃採光頂。
整個香山飯店的裝修,從室外到室內,基本上只用三種顏色,白色是主調,白色的牆面,包括外牆和內牆,白色的頂棚,屋架,白色的桌面,茶几和燈具,灰色是僅次於白色的中間色調,在室外用在勒腳、門窗套,聯繫窗戶的裝飾格帶,屋頂、圍牆壓頂等處,而且一律用磨磚對縫,在室內,用在地毯,臥具,沙發,辦公桌椅等處,黃褐色,用作小面積點綴性,如牆面花崗石勒腳,木材的樓梯,室內裝飾格帶,竹製的窗簾等處,這三種顏色組織在一起,無論室內室外,都十分統一,和諧高雅,使來到香山飯店的人們,看到每一個細小的部件都不會忘記是在香山飯店,這一點看起來似乎簡單,但最難作到。
貝聿銘的另一手法是大膽地地重複使用兩種最簡單的幾何圖形,主要利用正方形和圓形,大門、窗、空窗、漏窗,窗兩側和漏窗的花格、牆面上的磚飾,壁燈,宮燈都是正方形,連道路腳燈的樓梯欄杆燈都是正立方體,又巧妙地與圓組織在一起,圓則用在月洞門、燈具、茶几、宴會廳前廊牆面裝飾,南北立面上的漏窗也是由四個圓相交構成的,連房間門上的分區號也用一個圓套起來,這種處理手法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深藏著設計人的某種意圖。
建築需要重複,建築上的部件、裝飾和色彩也都需要重複,只有重複才可能產生韻律,只有重複,重複到使人感到音調的時候,來點兒小小變化,才給人以格外豐富的感覺,只有在重複中產生的豐富才是真正的豐富,也只有重複才能使一棟建築、一組建築群、一個小區、一條街道、一座城市成為一個統一體,才談得上風格,貝聿銘設計的香山飯店就是一範例。
從平面佈局來看,對中軸線這一幾乎是傳統生命力的東西,貝聿銘理所當然的加以利用,事實上這條軸線從入口處的廣場就已開始,穿過入口,中庭中低主要庭院中在原址上重建的 “曲水流觴 ”但貝聿銘較多的是受到江南地帶的影響,面不學北京拘謹的四合院,他結合山中的古樹保護,相對自由地安排建築。因而形成了現在這種格局,規整中略帶輕巧,而且並未忘記 “大屋頂間的空間 ——庭院 ”這一基本元素的重複運用,大量的室外庭外庭組織成了他對歷史傳統的理解,如果說這一點並不很具新意的話,那麼,真正能體現其作口價值的則是建築本身的外形式的處理。
晨陽設計官網:www.chen-yang.com.tw
晨陽設計隨意窩:http://blog.xuite.net/chenyang168/DECO
晨陽設計痞客邦:http://chenyang168.pixnet.net/blog
晨陽設計新浪微博:http://weibo.com/ChenYangGroup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