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王澍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新校區

重新發現自然
讓建築場所回到
重新再造自然場景之中
回到一個有森林、花草、山水
組成的原生態的自然之中
700萬多萬塊不同年代的舊磚棄瓦
它們在屋頂和牆面上重現新生
在江南的弱勢山水中
房屋應該質樸而謙遜
 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的體現
一個以回字為基點模式的合院
一個半人工的緩坡谷地
現代大學較大體量的建築對應
天人合一本身就是一種風景
樸素的磚牆、石牆、夯土牆
水泥抹灰本色牆
簡單的砌築方式
隨自然而變生趣盎然
間雜以簡易木作,鋼構
體現出人們在長期與山水的共存
發展出一種面對自然的
本能的基本智慧

寧波歷史博物館

建築本身就承載了豐富的
寧波歷代文化信息
如果是直壁是浙東地區的瓦爿牆
如果是斜壁是特殊模板成型的
清水混凝土牆
瓦爿牆材料包括青磚龍骨磚
瓦 打碎的缸片等
是寧波舊城改造時
積留下來的舊物青磚的數量最多
年代也多為明清至民國時期不等
甚至有部分是漢晉時代的古磚
龍骨磚與零碎的瓦片缸片一起
都成為了外牆的裝飾圖案
舊磚舊瓦代表了文化記憶的繼承
及中國傳統建築循環建造方式的繼承
記憶收存和資源節約的合二為一
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牆
採用的特殊模板是毛竹做成
毛竹板隨意開裂後的肌理效果
正是設計師想要達到的
水是又一項重要「寧波元素」
主入口大通道後看到
一道水流橫貫大通道
向北環繞到建築外圍
使建築環境具有江南水鄉田園風情
這道水流寓意寧波歷史
從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發展軌跡
建築本身也是特殊的「展品」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新校區

引用: http://blog.artron.net/space.php?uid=293585&do=blog&id=893716&page=2

undefined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位於杭州轉塘鎮,周圍是青山綠水。新建一期工程建築面積6.4萬平方米,設有視覺藝術學院、傳媒動畫學院和基礎教育中心三個教學單位。校區總體規劃十分注重校園整體環境的意境營造和生態環境保護,借鑒中、西方大學校園的發展模式,創造一個功能分區合理,融建築、空間、園林綠化、自然環境於一體的校園總體佈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旅遊要求的園林式、開放式的校園環境。總體佈置從地勢和環境特點出發,遵循簡潔、高效的原則,分區明確,充分考慮未來發展的可變性、整體性。

重造自然

設計者認為:規劃並建設一個美術學院的校園,不僅是一個景觀問題,而是在更本質的層次上對建設模式的選擇。決定著知識與教育將來在一個什麼樣的人文世界中成長,決定著學生的世界觀、藝術觀、道德觀將在一個什麼樣的人與自然的關係中養育,並最終影響、決定著我們所生存的這塊土地的未來。 

  所以整個方案正是重新發現自然,並讓建築場所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場景之中,回到一個有森林、花草、山水組成的原生態的自然之中的一個嘗試。 

  據王澍教授介紹,他在這個規劃完成之前,幾次爬上六合塔,並拍下了從塔內各個窗口向外看的鏡頭,這些鏡頭表現的是一系列變化微妙的山水美景,王教授後來把這些鏡頭的效果分散在了象山校區的各個角落,當然是做了一些更改的。

  因此我們在一路的參觀中,就經常會有一些似曾相識的風景躍如眼中,最妙的是在一個院子裡,一回頭,透過那個大門框,我們竟然看到了《溪山行旅圖》的鏡頭!在這個迷宮一樣的校園裡,你走著走著,就常常會有這樣的驚喜

undefined

undefined

 

700萬多萬塊不同年代的舊磚棄瓦,讓它們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的屋頂和牆面上重現新生

 

整山理水

象山山聳水環,風景充滿詩性迷濛,設計者從中國傳統造園思想出發,對山水進行整理,這種思想隱含的一個重要意思是:人的房屋不應是最重要的,在江南的弱勢山水中,房屋應該質樸而謙遜,避免過分誇張的建築體量與造型表現,建築首先應考慮隱退。

  而“ 天人合一 ”的人文思想,也在其中體現。設計者建立起一個以“回”字為基點的場所模式,“回”即合院,從此出發,遵循一種減法原則,所有校園建築都是“回”的莫種削減結果,如漢字的偏旁部首,而聚合的形態,直接來自對象山原有自發性山地建築聚落形態的直覺把握。為保持這種文化上的連續性,規劃方案種選擇了兩組舊農舍,建議遷而不拆,就地改造。我們看到遠處田野中的高壓線鐵架,成了視覺中的滅點,真是絕妙!


設計者營造出了一個半人工的緩坡谷地,與現代大學較大體量的建築對應,不用傳統的小橋流水程式,而是選用類似與慶元、龍泉一帶的廊橋跨越谷地和象山北麓的藝術工作室群相連。但這種對景區進行有意分隔的做法,既是傳統中國的,也是全新的當代創造,形成在喧囂繁華的市鎮中,一片寧靜曠遠的場所。園區的西端有意不佈置高大建築,使風景向遠處延伸,以藉西側遠山之景。園區東端入口保留了大片魚塘、茭白地和稻田,不做建築,不做改動,設計者希望一片本真的阡陌田園能夠在一座大學校園中一直存在下去,特別是在一所美術學院的校園中。“天人合一”本身就是一種風景,它特別和某種貼近自然的勞作有關。

undefined

王澍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新校區

漫遊性場所

undefined

undefined

校園設計中特別注意了穿越山水、建築的漫遊環路,建築中的寬大走廊,如路亭般的山邊、水邊小屋,都是某種既可步行,又可展覽,又可以進行學術討論的地方,它們甚至是某種非常規的教室、會議室,與它們相連,是連綿不斷的步行小道,在山上山下、水邊水上,使校園既是理想的教育場所,同時也成為城市旅遊西進的一個新的文化景觀。集中佈置在像山南北兩側,杜家浦河邊,方案為此專門設計了環山沿河的開放的藝術走廊,寬度從30米到120米不等,以林木花草為主體,間雜小型美術館,藝術家工作室群,室外雕塑,環境藝術作品。 

  樸素的磚牆、石牆、夯土牆、水泥抹灰本色牆,簡單的砌築方式,隨自然而變,生趣盎然,間雜以簡易木作,鋼構,體現出人們在長期與山水的共存中,發展出一種面對自然的本能的基本智慧。這促使設計者做出一種選擇:不將任何人為的設計思想強加在這片土地,將現場先在的建築原則,將建構材料的選定為無前提的第一選擇,它們應紮根在像山這片土地之中。

  這就是像山校區,設計者相信,它還應該是會在歲月的流逝中不斷變化、不斷有新的創造的作品。

undefined

undefined

圖片內容部份來源:網路

寧波博物館

引用: http://forgemind.net/phpbb/viewtopic.php?t=15424

寧波市鄞州區首南中路1000號是寧波歷史博物館 Ningbo History Museum的 「地理標籤」;瓦爿牆、天井等匯成的 「新鄉土主義風格」將是它的 「審美標籤」,歷經4年建設的寧波博物館於2008年12月5日開幕,揭開它最後的面紗,是寧波市用以展示人文歷史、藝術類為主,具有地域特色的綜合性博物館。

由王澍(Wang Shu)設計的寧波博物館總建築面積3萬餘平方米,工程總投資2.5億元,建築主體3層,主體建築長144米,寬65米,高24米,主體三層、局部五層,採用主體二層以下集中佈局、三層分散佈局的獨特方式。整個設計以創新的理念,將寧波地域文化特徵、傳統建築元素與現代建築形式和工藝融為一體,使之造型簡約而富有靈動,外觀嚴謹而頗具創意,同時,充分體現 「獨特性、藝術性、經濟性、超前性、功能性、安全性」。

undefined

寧波歷史博物館 Ningbo History Museum由中國美院風景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中國美院建築學院院長王澍(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擔任主設計師。說到王澍,之前他在寧波最出名的作品是寧波美術館,王澍設計的寧波美術館和馬清運設計的城展館、老外灘一起,幾乎已經成了寧波三江口的新標誌。

undefined

「寧波博物館的建築本身就承載了豐富的寧波歷代文化信息。」寧波博物館籌備處主任戴宗品的這句話可謂為寧波博物館的建築特色 「點題」。換而言之,寧波博物館給人的感覺「很寧波」。

寧波博物館的外牆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你仔細看看,可以發現如果是直壁,採用的是浙東地區的『瓦爿牆』,如果是斜壁,採用的則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牆。」戴宗品道出了細微處的奧秘。

寧波博物館的瓦爿牆有其傳統根基,歷史上,以慈城地區為代表的瓦爿牆隨處可見,是寧波地域鄉土建造的特有形式。寧波博物館的瓦爿牆材料包括青磚、龍骨磚、瓦、打碎的缸片等,大多是寧波舊城改造時積留下來的舊物。其中,青磚的數量最多,它們的「出生」年代也多為明清至民國時期不等,甚至有部分是漢晉時代的古磚。不少青磚上,還鐫有「福壽」等銘文;龍骨磚是傳統建築中用來壓脊的較大的磚,帶拱,與青磚拼砌,形成錯落。龍骨磚與零碎的瓦片和缸片一起,都成為了外牆的「裝飾圖案」。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說:「我們大概測算了一下,每平方米需要100塊左右的舊磚舊瓦,整個博物館的瓦爿牆的面積是1.3萬平方米左右,也就是說,寧波博物館所用的舊磚瓦在百萬塊以上。」寧波博物館在全國建築界是第一個如此大規模運用廢舊材料。

「百年的磚,千年的土」。王澍對磚瓦歷來情有獨鍾,2006年,王澍就曾用約6萬塊舊瓦創作了「瓦園」這一作品參加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在他看來,舊磚舊瓦,代表了文化記憶的繼承,以及中國傳統建築「循環建造」方式的繼承,它們是記憶收存和資源節約的合二為一。

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牆中採用的特殊模板,是毛竹做成的,毛竹板隨意開裂後的肌理效果,正是設計師想要達到的。這個過程先後經過多次試驗,也嘗試過木板等其他材料,最後江南隨處可見的毛竹成了最佳候選。

當然,博物館的瓦爿牆、毛竹紋理牆,與我們小時候所見校友錄的普通民居的牆還是有區別的,它只是博物館的一道裝飾性外牆。對大理石、花崗石等常見材料的避而不用,轉而追求竹與磚瓦這些樸素常見的材料,正是設計師「新鄉土主義」建築理念下的一種選擇。

undefined

「寧波元素」無處不在

水是又一項重要「寧波元素」,據介紹,當參觀者進入寧波博物館主入口大通道後,就能看到一道水流橫貫大通道,並向北環繞到建築外圍,使建築環境具有江南水鄉田園風情。這道水流同時寓意寧波歷史從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發展軌跡。而主入口的通道,設計者將其視作它山堰的堰壩,屆時,參觀者彷彿踩著寧波獨特的水利文化的歷史走入博物館。

戴宗品指點說:「整個屋頂有5座建築,構成一個『老街區』,地面有水流過,就像老城區裡的『河道』。」5 幢建築大小不一、造型各異,再加上露天大斜坡、通道、玻璃屋頂、綠化小景的穿插,設計者將營造出寧波歷史文化街區的氛圍和園林建築一步一景的意味,凸顯寧波老街巷的情趣。

此外,江南傳統建築中的天井也被運用到博物館內部空間中,它們分佈在除展廳之外的公共空間裡,光線與牆面在天井裡的「對話」,也許將成為今後參觀者眼中獨特的「展覽」。

戴宗品介紹說,越來越多的博物館界人士認為,現代博物館不僅要具有功能性,而且要具有審美性,博物館建築本身也是特殊的「展品」。

體現中國傳統建築特色,傳承城市文脈正成為一批中國當代優秀建築師所潛心追求的目標。寧波博物館改採用的「新鄉土主義」風格,除了建築材料就地取材、運用磚瓦毛竹等本土元素外,還體現了環保、節能等理念,這也使寧波博物館有別於其他博物館。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晨陽設計官網:www.chen-yang.com.tw
晨陽設計隨意窩:http://blog.xuite.net/chenyang168/DECO
晨陽設計痞客邦:http://chenyang168.pixnet.net/blog
晨陽設計新浪微博:http://weibo.com/ChenYangGroup

arrow
arrow

    chenyang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